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有哪些影响
1、农业机械化与农民的农业收入
机械化水平是农业技术进步并不断提高农业投入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其绩效主要表现在提高了每个农业劳动者的耕作面积,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可能会对提高单产量的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补充作用,但总体上讲,农业机械化本身对每亩单产量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而在现有的土地承包体制下,每个农业生产者的耕作面积不仅不可能增加,反而变成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约束条件。虽然,近年来各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农民转让、转包土地以扩大经营规模。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也将鼓励农民通过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到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高度。但是,在土地作为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条件以及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能满足农民基本需求,以及绝大多数农民在农业领域以外的就业机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前提下,许多农民还是将土地视为满足其基本生活的生存条件而缺乏转让土地的意愿。虽然近年来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但是,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主要还是以单个家庭为主。
同时,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并不一定必然增加农业收入。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指出:“本书研究的结果对农场规模在农业现代化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一种新的看法。在研究传统农业特征时,很明显,小农场或大农场并不是基本特征。人们顽固的坚持适度农场的观念,求助于“规模收益”的概念一般是无用的”。因此,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只是节约了农业工人的农业劳动时间,而节约的时间能否带来货币收入还取决于农民自身的职业转换能力和其他领域的就业机会。
2、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的农业收入
农业科技进步是指生物和化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如优良品种、优质化肥、农药等。它作为现代投入要素和技术创新,主要通过增加每亩单产量或降低单位成本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前所未有,但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产量增长或成本下降并不必然增加农民收入,即“增产不增收”的特征明显。原因在于,数以千万计的个人或家庭分散决策,使农产品市场呈现竞争性市场特征。竞争性市场特征意味着任何原因(科技进步)导致的成本下降都必然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从长期看,这种竞争的最终结果是那些成本偏高的农户要么退出市场,要么迅速学会别人的先进技术,而且农业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很容易学习和传播,分散经营的农户也不可能形成技术垄断,这样一来,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产品生产成本下降的利益会由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原因全部转移到购买者身上。
3、粮食商品化率与农民的农业收入
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看,我国粮食市场的供给价格弹性均大于需求价格弹性,按照蛛网模型理论,粮食市场的波动趋势必然是发散型蛛网模型(不稳定结果)。就是说,在不考虑政府作用的前提下,单个家庭直接面对的市场风险是巨大的。为什么粮食供给价格弹性会大于其需求价格弹性呢?这一点必须从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实际状况出发进行分析。
在我国粮食主产区,虽然近年来小麦和玉米的商品化率提高迅速,但是,农民几乎没有市场定价权,因为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演变缓慢,单个农户直接面对市场,粮食销售渠道又单一,一般情况下,只能等待商贩收购(一个乡只有一个收购点),其收购价格以国家制定的粮食收购价为参照,因此,农户只能逼迫接受这一价格。另外,因为大部分劳力外出打工(凤翔县虢王乡马洛村共有3 200人,18—60岁的劳动力大约1 500人,常年外出打工者大约1 000人左右,占70%)并在打工所在地解决吃饭问题,致使自产自消部分所占比重大大下降,小麦大约占到产量的15%~20%,玉米大约不到5%,尽管如此,每户都留存1—2年的口粮作为库存以应对各种风险,包括粮食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粮食市场的供给弹性较大,也就是农民的粮食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异常敏感,当市场价格上升时,他们就会减少库存增加市场供给,相反就会减少供给,这是从短期看。
从长期看,粮食供给价格弹性大,主要源于农户经营规模小,数量大且分散,使用通用农具从事农业生产转产容易,当新的生产周期开始时,什么比较收益高就种什么。但是,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在这种情况下,种粮农民的收入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虽然近年来国家财政增加了种粮农民的货币补贴(每亩40元),但是,国家针对农业的政策波动太大,没有将农业当成一个产业来认真对待。粮食多了就压价格,少了就实行各种措施补贴、奖励,在粮食价格较低的情况下放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具有垄断性,40元的货币补贴很快被化肥、农药、种子的价格上涨所抵消。
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有什么重要性举例说明
1⃣️采用无土栽培具有节省耕地、省工省力、省水省肥、绿色环保等优点,发展前景广阔。
2⃣️生物技术等用于病虫害防治,减少了农药的使用,生产出无公害产品。
3⃣️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用于畜牧、养殖,实现生产过程的全流程监控,提高了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农业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有何作用
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应用及前景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目前主要在四个方面:
(1)作物生长模拟模型: 我国已研制出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RCSODS),棉花生产管理模拟与决策系统(CPMSS/CGSM),土壤-植物-大气中的水气传输模型,谷物储藏干燥模拟模型
(2)农业专家系统:如砂礓黑土小麦施肥专家系统,黄土旱塬小麦生产和综合管理专家系统,水稻主要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小麦、玉米、桑蚕品种选育专家系统,农业气象专家系统等。
(3)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 如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主要用于灌溉,耕耕作业,果实收获,畜牧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农产品加工自动化控制及农业生产工厂化。畜牧生产的自动控制可优化饲料配方,自动调节动物生产环境
(4)作物遥感估产:棉花种植面积遥感调查系统,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报系统,作物短、中、长期预报模型,小麦、水稻遥感估产信息系统等。基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国外已提出信息时代的"精确农业"概念(Precision Farming)
3 信息技术在农业研究及技术推广中的应用及前景
我国已建成农业科研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ARICMS),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科技成果库,中国农业研究项目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等
4 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及前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建立,农业各生产要素的信息,如自然资源信息、法规信息、市场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无论是对决策者还是对广大农户都是极为重要的。使农户只要有一台微机终端,通过网络就能够及时获得农业法规、农业政策、市场行情、产品销售等信息,合理地进行农资购置与产品销售,促进农村市场繁荣和经济增长。
5 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避灾中的应用及前景
由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信息,已广泛应用于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目前我国主要用于洪灾、作物病虫灾害、旱灾、土地荒芜沙化监测、森林火灾等。
科技对农业的影响有哪些?
1、育种,好种子可以让粮食产量得到巨大的增长。
2、除虫,可以研究转基因作物,避免蝗虫灾害,保证粮食安全。
3、农药,可以研发低毒有效的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变化:
1.农作物增产,像杂交水稻的培育
2.有更多的土地开发农业生产,像原先的荒地、沼泽
3.农业生产自动化、机械化,减轻农民负担
4.农副产品种类的增多,增加农民收入
5.合理、科学的种植和养殖,使农业生产最大化
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有哪些
事例:袁隆平的吨粮田
日光大棚
脱毒马铃薯和甘薯
彩棉
总结:中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已达53%具体作用:
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科技进步,可不断为农业提供大量先进的各类农具、农业机械、运输工具、生产性建筑设施等,从而改善和提高现有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规模效益化,成本降低,提高投入产出率。
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
技术进步,一可为农业不断开发和提供高质量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地膜等,提高生产效率;二可为农业培育和提供动植物新品种,提高投入产出比;三可为农业提供先进适用的耕作技术等,改善和提高各种农艺技术水品。这样就可大大提高土地生产率或投入产出比率,改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3、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技术进步可扩大农业资源的利用范围,提高农业资源的质量和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农业资源能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用;还可促进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统一和协调,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地域优势,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4、可以改善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
国家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可以正确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减少或避免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采取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高效健康的进行。
5、可以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农业技术进步可使农民的劳动条件不断改善,劳动强度不断降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调动农民推进技术进步的积极性,是农民努力学习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一旦被农民掌握,必将引起农民思想行为的一系列变化,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