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加温方法有哪些
冬季生产反季节蔬菜,是保证蔬菜周年供应的有效途径之一。主要是指春夏蔬菜秋延后及春季提前生产,种植时必须采取防寒措施,达到提早上市目的。
(一)地点选择
冬季反季节蔬菜生产的地区,要求选择在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处于平原区域低海拔或丘陵的地方,水源方便,土壤条件适宜,并尽可能有挡风屏障(如北面高山屏障或其它建筑物),避免冷风直接袭击。
(二)品种选择
冬季反季节蔬菜生产要选择耐寒、抗病性强、早熟的品种,秋延后品种还要求苗期耐热。如辣椒有更新4号、更新5号、湘研9号辣椒、湘研10号辣椒、湘研11号辣椒、广椒2号、辣优4号,茄子有丰茄1号、丰茄2号,黄瓜有津杂三号黄瓜、津杂4号黄瓜、津春4号黄瓜,早青一代西葫芦等都是良好的保护地栽培品种。
(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冬季大棚蔬菜保温防寒
营养钵育苗:黑色塑料营养钵具有白天吸热、夜晚保温护根的作用,在阳畦内摆上塑料营养钵育苗,外界气温在-10℃左右时,畦内温度在6~7℃,营养钵内温度在10℃左右,幼苗能缓慢生长,不受冻害。
配制热性营养土:鸡粪是热性粪肥,牛粪是黏液丰富的透气性粪肥,二者腐熟后各取20%,拌细土60%。这样的营养土吸热生热性能好,秧苗生态环境佳,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植株耐冻健壮。分苗时用生根素灌根:生根素是用钙、磷、锌等与长根有关的几种营养元素合理配制而成的。钙决定根系的粗度,磷决定根系数目,锌决定根系的生长速度和长度。使用生根素后,根系可增加70%左右,深根增加25%。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不会因缺水缺素造成抗寒性差而冻伤秧蔓了。
保温防冻害:水分比空气的比热高,散热慢。冬季室内土壤含水量适中,耕作层孔隙裂缝细密,根系不悬空,土壤保温,根系不受冻害。所以秧苗冻害多系缺水所致,因此,冬前浇足水或选好天气(20℃以上可浇水)灌足水可防冻害。
中耕保温防寒:地面板结,白天热气进入耕作层受到限制,土壤贮存热能少,加之板结土壤裂缝大而深,团粒结构差,前半夜易失热,后半夜室温低,易造成冻害。进行浅中耕可破地面、合裂缝,既可控制地下水蒸腾带走热能,又可保墒、保温、防寒、保苗。
叶面喷营养素抗寒:冬季气温低、光照弱,根系吸收能力弱,叶面上喷光合微肥,可补充根系因吸收营养不足而造成的缺素症。叶面喷米醋可抑菌驱虫,与白糖和过磷酸钙混用,可增加叶肉含糖度及硬度,提高抗寒性。冻害后叶面呈碱性萎缩,喷醋可缓解危害程度。宜用100~300倍液,少用或不用生长类激素,以防降低抗寒性。
晴天反复放风炼苗:冬季晴天上午棚内最高温度可达32℃以上,这时应该反复放风,使室内外温差缩小,使植株缓慢适应环境,健壮生长。谨防一日猛长,十日受寒,造成闪苗和冻害。
补充二氧化碳:碳、氮对作物的增产作用比为1:1,作物对碳、氮比的需要量为30:1,目前广大农民都认识了氮的增产作用,却忽视了碳的增产效果。冬季棚室蔬菜易徒长黄化,太阳出来后1小时可将晚上作物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吸收,12时左右便处于碳饥饿状态,气温高时可将棚膜开开合合,放进外界二氧化碳,提高抗性和产量。气温低时闭棚,人为地补充二氧化碳,可增强作物抗寒力,大幅度提高产量。
及时盖苫保温:一般棚室,白天吸热贮温,晚上释放能量占室内总量50%~60%;土壤吸热放热量占20%~30%;空间存热占20%~30%。根据当天气温,盖苫后1小时室温就可能保持到18℃左右。若高于18℃可迟些盖苫,若低于18℃则要早些盖苫。
选用稻草苫:稻草苫导热率比蒲草苫的导热率低,护围防寒性能好,加之稻草苫质地软密,可减少传导失热,室内夜间最低温度可提高2~3℃。
盖多层膜保温:大棚内育苗,苗床上覆盖薄膜,再于1米高处支撑一小拱棚,晚上在小拱棚外或距大棚内20厘米处,再覆盖一层薄膜。这样不加温也可育成各类秧苗。定植后,地面垄上覆地膜保墒控湿提温,但不要封严地面,留15~20厘米,使白天土壤所贮存热能,晚上通过没覆严的地面向空间慢慢辐射,使早上5~7时最低温度提高1~2℃。在草苫外覆盖一层膜,或在距膜20厘米处支撑一膜,形成保温隔寒层,可增室温1~3℃。
选用紫光膜:冬季太阳光谱中紫外线只有夏天的5%左右。白膜不能透过紫外线,紫光膜可透过紫外线。紫外线光谱可抑病杀菌,控制植株徒长,促进养分积累。
温室大棚加温方法有哪些?
暖气增温:遇极冷天气,可在大棚内增设火炉或开通暖气,但特别要注意需防止花卉及工作人员煤气中毒,应安装烟囱将煤气输出棚外。加覆盖物:晚上在大棚内套小棚并加盖草帘,夜间在大棚四周加围草苫或玉米秸,可增温1-2℃。
农业温室大棚加温最经济的方式是什么?
炉火加温是历史悠久、最常用的传统加温方式。可采取固定炉灶,也可使用临时炉具加温。炉火加温主要用于温室,后来随看塑料大棚的发展,也逐断应用到早春大棚的生产中。
大棚怎么加温
水果大棚加温的方法有:加热灯,炉子,电暖器,土锅炉加热、热风炉、电加热管、碘钨灯等方法。
大棚
随着高分子聚合物-聚氯乙烯、聚乙烯的产生,塑料薄膜广泛应用于农业。日本及欧美国家于50年代初期应用温室薄膜覆盖温床获得成功,随后又覆盖小棚及温室也获得良好效果。我国于1955年秋引进聚氯乙烯农用薄膜,首先在北京用于小棚覆盖蔬菜,获得了早熟增产的效果。大棚原是蔬菜生产的专用设备,随着生产的发展大棚的应用越加广泛。当前大棚已用于盆花及切花栽培;果树生产用于栽培葡萄、草莓、西瓜、甜瓜、桃及柑桔等;林业生产用于林木育苗、观赏树木的培养等;养殖业用于养蚕、养鸡、养牛、养猪、鱼及鱼苗等。
大棚的性能特点:
(一)温度条件
塑料薄膜具有保温性。覆盖薄膜后,大棚内的浊度将随着外界气温的升高而升高,随着外界气温下降而下降。并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和较大的昼夜温差。越是低温期温差越大。一般在寒季大棚内日增温可达3-6℃,阴天或夜间增温能力仅1-2℃。春暖时节棚内和露地的温差逐渐加大,增温可达6-15℃。外界气温升高时,棚肉增温相对加大,最高可达20℃以上,因此大棚内存在着高温及冰冻危害,需进行人工调整。在高温季节棚内可产生50℃以上的高温。进行全棚通风,棚外覆盖草帘或搭成"凉棚",可比露地气温低1-2℃。冬季晴天时,夜间最低温度可比露地高1-3℃,阴天时几科与露地相同。因此大棚的主要生产季节为春、夏、秋季。通过保温及通风降温可使棚温保持在15-30℃的生长适温。
(二)光照条件
新的塑料薄膜透光率可达80-90%,但在使用期间由于灰尘污染、吸附水滴、薄膜老化等原因、而使透光率减少10-30%。大棚内的光照条件受季节、天气状况、覆盖方式(棚形结构、方位、规模大小等)、薄膜种类及使用新旧程度情况的不同等,而产生很大差异。大棚越高大,棚内垂直方向的辐射照度差异越大,棚内上层及地面的辐照度相差达20-30%。在冬春季节以东西延长的大棚光照条件较好、它比南北延长的大棚光照条件为好,局部光照条件所差无几。但东西延长的大棚南北两侧辐照度可差达10-20%。 不同棚型结构对棚内受光的影响很大,双层薄膜覆盖虽然保温性能较好,但受光条件可比单层薄膜盖的棚减少一半左右。 此外,连栋大棚及采用不同的建棚材料等对受光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表4-2-3)。从表中可看出,以单栋钢材及硬塑结构的大棚受光较好,只比露地减少透光率28%。连栋棚受光条件较差。因此建棚采用的材料在能承受一定的荷载时,应尽量选用轻型材料并简化结构,既不能影响受光,又要保护坚固,经济实用。 表4-2-3 不同棚型结构的受光量 大棚类型透光量勒克斯(万)透光率(%) 单栋钢材结构 单栋竹木结构 单栋硬塑结构 连栋钢筋水泥 露地对照7.67 6.65 7.65 5.99 10.6472.0 62.5 71.9 56.3 100 薄膜在覆盖期间由于灰尘污染而会大大降低透光率,新薄膜使用两天后,灰尘污染可使透光率降低14.5%。10天后会降低25%,半月后降低28%以下。一般情况下,因尘染可使透光率降低10-20%。严重污染时,棚内受光量只有7%,而造成不能使用的程度。一般薄膜又易吸附水蒸气,在薄膜上凝聚成水滴,使薄膜的透光率减少10-30%。因此,防止薄膜污染,防止凝聚水滴是重要的措施。再者薄膜在使用期间,由于高温、低温和受太阳光紫外线的影响,使薄膜"老化"。薄膜老化后透光率降低20-40%,甚至失去使用价值。因此大棚覆盖的薄膜,应选用耐温防老化、除尘无滴的长寿膜,以增强棚内受光、增温、延长使用期。
(三)湿度条件
薄膜的气密性较强,因此在覆盖后棚内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造成棚内空气高温,如不进行通风,棚内相对湿度很高。当棚温升高时,相对湿度降低,棚温降低相对湿度升高。晴天、风天时,相对温度低,阴、雨(雾)天时相对温度增高。在不通风的情况下,棚内白天相对湿度可达60-80%,夜间经常在90%左右,最高达100%。 棚内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依作物种类不同而异,一般白天要求维持在50-60%,夜间在80-90%。为了减轻病害的危害,夜间的湿度宜控制在80%左右。棚内相对湿度达到饱和时,提高棚温可以降低湿度,如湿度在5℃时,每提高1℃气温,约降低5%的湿度,当温度在10℃时,每提高1℃气温,湿度则降低3-4%。在不增加棚内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时,棚温在15℃时,相对湿度约为7%左右;提高到20℃时,相对湿度约为50%左右。 由于棚内空气温度大,土壤的蒸发量小,因此在冬春寒季要减少灌水量。但是,大棚内温度升高,或温度过高时需要通风,又会造成湿度下降,加速作物的蒸腾,致使植物体内缺水蒸腾速度下降,或造成生理失调。因此,棚内必须按作物的要求,保持适宜的湿度。 四、栽培季节与条件 塑料大棚的栽培以春、夏、秋季为主。冬季最低气温为-15℃--17℃的地区,可用于耐寒作物在棚内防寒越冬。高寒地区、干旱地区可提早就在用大棚进行栽培。北方地区,于冬季,在温室中育苗,以便早春将幼苗提早定植于大棚内,进行早熟栽培。夏播,秋后进行延后栽培,1年种植两茬。由于春提前,秋延后而使大棚的栽培期延长两个月之久。东北、内蒙古一些冷冻地区于春季定植,秋后拉秧,全年种植一茬,黄瓜的亩产量比露地提高2-4倍。黑龙江省用大棚种植西瓜获得成功。西北及内蒙古边疆风沙、干旱地区利用大棚达到全年生产,于冬季在大棚内种植耐寒性蔬菜,开创了大棚冬季种植的先例。为了提高大棚的利用率,春季提早,秋季延后栽培,往往采取在棚内临时加温,加设二层幕防寒,大棚内筑阳畦,加设小拱棚或中棚,覆盖地膜,大棚周边围盖稻草帘等防寒保温措施,以便延长生长期,增加种植茬次,增加产量。
(四)、空气湿度的调控 :
(1)大棚空气湿度的变化规律:塑料膜封闭性强,棚内空气与外界空气交换受到阻碍,土壤蒸发和叶面蒸腾的水气难以发散。因此,棚内湿度大。白天,大棚通风情况下,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阴雨天或灌水后可达90%以上。棚内空气相对湿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夜间常为100%。棚内湿空气遇冷后凝结成水膜或水滴附着于薄膜内表面或植株上。
(2)空气湿度的调控:大棚内空气湿度过大,不仅直接影响蔬菜的光合作用和对矿质营养的吸收,而且还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发芽和侵染。因此,要进行通风换气,促进棚内高湿空气与外界低湿空气相交换,可以有效地降低棚内的相对湿度。棚内地热线加温,也可降低相对湿度。采用滴灌技术,并结合地膜覆盖栽培,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可以大幅度降低空气湿度(20%左右)。
(五)、棚内空气成分:
由于薄膜覆盖,棚内空气流动和交换受到限制,在蔬菜植株高大、枝叶茂盛的情况下,棚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很剧烈。早上日出之前由于作物呼吸和土壤释放,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比棚外浓度高2—3倍,(330PPM左右);8—9时以后,随着叶片光合作用的增强,可降至100PPM以下。因此,日出后就要酌情进行通风换气,及时补充棚内二氧化碳。另外,可进行人工二氧化碳施肥,浓度为800—1000PPM,在日出后至通风换气前使用。人工施用二氧化碳,在冬春季光照弱、温度低的情况下,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在低温季节,大棚经常密闭保温,很容易积累有毒气体,如氨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乙烯等造成危害。当大棚内氨气达5PPM时,植株叶片先端会产生水浸状斑点,继而变黑枯死;当二氧化氮达2.5—3PPM时,叶片发生不规则的绿白色斑点,严重时除叶脉外,全叶都被漂白。氨气和二氧化氮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氮肥使用不当所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产生,主要是用煤火加温,燃烧不完全,或煤的质量差造成的。由于薄膜老化(塑料管)可释放出乙烯,引起植株早衰,所以过量使用乙烯产品也是原因之一。 为了防止棚内有害气体的积累,不能使用新鲜厩肥作基肥,也不能用尚未腐熟的粪肥作追肥;严禁使用碳酸铵作追肥,用尿素或硫酸铵作追肥时要掺水浇施或穴施后及时覆土;肥料用量要适当不能施用过量;低温季节也要适当通风,以便排除有害气体。另外,用煤质量要好,要充分燃烧。有条件的要用热风或热水管加温,把燃后的废气排出棚外。
(六)、土壤湿度和盐分:
大棚土壤湿度分布不均匀。靠近棚架两侧的土壤,由于棚外水分渗透较多,加上棚膜上水滴的流淌湿度较大。棚中部则比较干燥。春季大棚种植的黄瓜、茄子特别是地膜栽培的,土壤水分常因不足而严重影响质量。最好能铺设软管滴灌带,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施放肥水,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由于大棚长期覆盖,缺少雨水淋洗,盐分随地下水由下向上移动,容易引起耕作层土壤盐分过量积累,造成盐渍化。因此,要注意适当深耕,施用有机肥,避免长期施用含氯离子或硫酸根离子的肥料。追肥宜淡,最好进行测土施肥。每年要有一定时间不盖膜,或在夏天只盖遮阳网进行遮阳栽培,使土壤得到雨水的溶淋。土壤盐渍化严重时,可采用淹水压盐,效果很好。另外,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是防止土壤盐渍化的一项根本措施。 3 大浪淀乡大棚蔬菜栽培技术 三、大棚蔬菜周年茬口安排 大棚只有春季茄果类的早熟栽培,一年只利用4—5个月,利用率及效益不高。如果在秋冬季和夏季也利用大棚进行栽培、育苗及留种,可提高生产效益。
水果大棚加温的方法有:加热灯,炉子,电暖器,土锅炉加热、热风炉、电加热管、碘钨灯等方法。利用这些方法就可以使水果大棚的温度提高,符合水果的生长条件,促进水果的发展。
日光温室增温技术,都有哪些技术?
日光温室的技术就是通过一些设施来调节室内的温度,还可以通过系统来控制室内的下雨以及光照,还可以实现随意控制,而且还可以对室内实现增温,也可以在室内搭建自动灌溉技术,室内还有对温度的控制系统,这些都是日光温室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