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接单的黑客

黑客接单,黑客业务,黑客技术,黑客教程,网络安全

植物生物技术杂志(植物生物技术期刊)

本文导读目录:

植物学方面有哪些优秀的期刊?

这个太多了,有上百种!以下是根据影响因子结合引文量及“二八律”选出的18种核心期刊,其IF均高于2.0,所占比率约20%。可供读者投稿和检索参考。 (1)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ANNU REV PLANT BIOL) 《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年评》创刊于1950年,全年1期,原版刊号588B0002;国际刊号:1040-2519;综论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影响因子为15.615。 (2)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TRENDS PLANT SCI) 《植物科学趋势》创刊于1996年,全年12期。国际刊号:1360-1385;为从分子生物学到生态学的基础植物科学研究提供跨学科论坛。影响因子为13.405。 (3) Plant Cell (Plant Cell) 《植物细胞》创刊于89年,全年12期。国际刊号:1040-465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Plant Physiology, P.O. Box 15501 Rockville, MD 20855-2768, USA.ED: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Physiologists。 侧重于植物发育的基因表达的调节以及分子和遗传基础方面的研究。影响因子为10.679。 (4)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CURR OPIN PAANT BIOL) 《植物生物学新见》全年6期;国际刊号:1369-5266;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urrent Biology Ltd., 84 T...

农业生物技术方面SCI期刊以及国内的专家有哪些

国内生物类期刊中,排在第一的《Cell Research》杂志已经成为了本领域较为有影响力的期刊,不少著名学者都选择将新成果发表在该期刊上,其影响因子自突破10之后,今年又稳步上升至了12.413,这份期刊于1990年创刊,2001年首次获得影响因子,这份杂志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 同时,中科院的另外一份期刊:MOL PLANT(分子植物) 也升至6.337,排在第三,据报道这两份期刊SCI影响因子位于同学科前10%,另外中科院还有《国家科学评论》《中国病毒学》今年上半年被SCI正式收录。

MOL PLANT(分子植物)创刊于2008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和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承办。目前这份期刊在植物科学领域期刊中已位列亚洲第一,在全球植物生物学领域研究类期刊排名也很靠前,前面的几份期刊是Plant Cell, Plant Physiology, New Phytologist等,可见这一期刊已跻身国际植物学领域顶级期刊行列。

还有遗传学报(J GENET GENOMICS)也是发展迅猛,影响因子从去年的2.924上升至3.585,这份期刊由中国遗传学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办,主要刊载动物、植物、医学和微生物等遗传学领域的研究论文,也包括该领域中的最新技术和最新方法。

我国是否应用"外源基因去除" 技术?

转基因植物安全性问题并非无解

华裔生物学家李义教授和他的“外源基因去除”技术

--------------------------------------------------------------------------------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卞晨光

人物档案

李义,一九八二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一九八三年赴美留学,获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授,新英格兰地区入侵植物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康涅狄格大学转基因植物中心主任。他创建了可使转基因作物安全无害、可让转基因食品放心食用的“外源基因去除(Gene-Deletor)”技术。

潜力巨大

转基因作物可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除草剂、杀虫剂等农药的使用量,并节省大量劳动力,因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发布的年度报告,200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猛增了1200万公顷,首次突破了1亿公顷大关。从1996年到2006年的10年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经增长了60倍。ISAAA主席詹姆斯估计,在今后10年的商业化过程中,转基因作物种植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到2025年将有40多个国家的2000多万农户种植2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

困扰重重

尽管转基因作物在解决全球饥饿问题和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可通过转基因能源植物为缓解世界能源危机作出巨大贡献,但因其可使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通过花粉和种子等途径在种群之间扩散,有可能产生“超级杂草”,或使其他植物的性状产生意外的改变,进而给人类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害。同时,转基因作物和以此为原料制造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尚未有定论,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和日本等地,人们对转基因植物安全性问题的争论和担忧已经影响到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的推广和应用。

为了摆脱转基因技术在推广和应用中的诸多烦恼,科学家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进行了多次尝试。例如曾先后利用转基因植物花粉不育技术、无籽技术和叶绿体转基因技术来控制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但因这些技术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源基因的扩散问题,还是无法令公众彻底解除对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食品的戒心。

柳暗花明

今年2月初,李义教授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转基因植物大会上作完“外源基因去除”技术的学术报告后,在场的科学家们顿觉眼前一亮,马上意识到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终于有了绝佳的解决方案,转基因技术由此便可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著名植物分子生物学家、转基因植物领域的开创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奇尔顿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你的‘外源基因去除’技术是否申请了专利?我们是否可以使用?”2月底文章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后,立即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多种文字的报刊杂志和国际上重要的互联网站纷纷予以报道。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院(意大利)的切尔夫斯博士撰文评论说:“外源基因去除”技术对解决由转基因植物导致的环境和食品安全性等问题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比利时生物技术专家盖普瑞指出,李义教授的技术在消除人们对转基因植物的各种担忧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美国罗德岛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教授考琦教授认为,李义教授新开发的技术是对转基因植物领域的卓越贡献,对转基因的能源和生物反应器植物的商业化尤为重要。国际农业研究中心主席、法国科学家皮诺利博士认为,“外源基因去除”技术是转基因生物体诞生20多年来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生物技术领域内的一场真正的革命。

“外源基因去除”技术的要点之一是在目标植物中加入了受DNA调空片段启动子控制的特殊基因,该基因在启动子的作用下,可根据科学家的意愿,在需要的时间和部位将外源基因和自身从转基因植物中切掉,从而使转基因作物的花粉、种子、果实不再含有外来基因,或将外来基因从人们所需食用的部分(如植物的茎、叶、块茎)彻底清除掉,达到用转基因作物生产出非转基因食品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转基因植物基因扩散问题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争论告停

“外源基因去除”技术的论文刚一发表,奥地利植物分子生物学家索沃赫便撰文指出,李义教授的技术可为人们多年来就著名的“终结者”(terminator)种子技术的争论画上一个句号。所谓“终结者”种子技术就是在植物中引入种子致死基因,使种子不能正常发芽和生长,从而可以解决外源基因飘移问题。但在不发达国家,农民往往习惯于播种自己收获的种子。如果农民种植“终结者”种子后,因收获的种子与普通种子外观相同,无法分辨,通过出售或交换,其他农民将会继续使用这些种子,其后果自然是颗粒无收。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来讲,无疑是灭顶之灾。因此,该技术刚一推出便饱受批评,而拥有该技术的美国孟山都公司也受到激烈抨击。在强大的压力下,1999年10月,拥有该技术的孟山都公司不得不宣布永远不使用“终结者”种子技术。正如切尔夫斯博士指出的,“外源基因去除”技术不仅具备了“终结者”种子技术的优点,而且解决了“终结者”种子技术所无法解决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并克服了“终结者”种子技术本身存在的重大缺陷。因为即使农民使用自己收获的种子进行播种,种子也会正常生长,只不过这样的种子没有了外源基因的性状,但农民仍然可以获得普通作物的收成。

事出有因

说起来,李义教授当初之所以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与他10年前的一项转基因植物专利有关。1996年,当时尚在堪萨斯州立大学生物系工作的李义教授带领他的实验室用生长素合成基因构建了广谱性的无籽瓜果基因,并获得了专利。由于无籽果实技术不仅能提高瓜果的品质,还可克服因授粉不良而导致的减产,从而实现瓜果类蔬菜的高产、稳产,因此,李义教授的无籽基因专利在西红柿、西瓜、黄瓜和青椒上的使用权立即被欧洲一家世界性大公司买断。然而,两年后那家公司却终止了合同,原因是,欧洲等地的很多消费者不接受转基因食品。而在美国,一种转基因植物为通过安全性审查所需的实验费用竟高达几千万美元,通常任何单一的瓜果类品种产值都不太高,所以没有哪家公司愿意投资除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主要农作物以外的任何产值较低的转基因作物。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包括无籽瓜果技术在内的许多先进转基因技术都未能在生产上得到应用。由此,李义教授便开始构思,希望找到一种方法,使外源基因(如抗虫、抗逆、抗病、高产、无籽基因等)发挥完作用后,再将它们彻底清除,得到非转基因的产品。于是,在1999年他申请了一个关于“外源基因去除”技术的课题,独特的构想、新颖的设计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使该课题获得了康涅狄格州改革创新项目的全额资助。

华人贡献

要将设想变为现实,需要攻克许多技术难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去除效率达到近乎100%,否则无法在大田里使用。当时还是李义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段晖(毕业于兰州大学)为大幅提高去除效率做了艰苦的探索和大量试验。段晖的工作不但为提高去除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外源基因去除”的成功开发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2002年,正当试验取得了初步结果的时候,著名学术刊物《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如何控制转基因作物外源基因污染的分子策略的文章,文中提到的分子策略与李义教授三年前的设想不谋而合。中美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罗克明和实验室的其他科学家利用烟草植物证实了新颖重组酶识别位点确实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去除效率。他的实验证明,在3万多株转基因后代烟草植株中,外源基因去除效率达到了100%。罗克明和赵德刚博士(来自贵州大学)的实验结果为“外源基因去除”技术的论文提供了最基本、最重要的数据。中美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郑雪莲和邓伟在康涅狄格大学参与了课题后期的工作,也为课题的顺利完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邓伟和罗克明还在西南大学完成了部分辅助试验。此外,陈永勤博士(来自湖北大学)、蒋湘宁博士(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和裴炎博士(西南大学教授,罗克明、郑雪莲和邓伟的中方博士生导师)等亦先后参与了课题研究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所以说,尽管“外源基因去除”技术诞生在美国,但实为华人科学家的杰作。

谈到将来的打算,李义教授表示,希望将能与中国的科学家通力合作,进一步地完善“外源基因去除”技术,并将该技术在多个领域内推广应用,使中国受益,使百姓受惠

植物学方面的sci杂志有哪些?

这个太多了,有上百种!以下是根据影响因子结合引文量及“二八律”选出的18种核心期刊,其IF均高于2.0,所占比率约20%。可供读者投稿和检索参考。

(1)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ANNU REV PLANT BIOL)

《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年评》创刊于1950年,全年1期,原版刊号588B0002;国际刊号:1040-2519;综论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影响因子为15.615。

(2)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TRENDS PLANT SCI)

《植物科学趋势》创刊于1996年,全年12期。原版刊号:588C0008;国际刊号:1360-1385;为从分子生物学到生态学的基础植物科学研究提供跨学科论坛。影响因子为13.405。

(3) Plant Cell (Plant Cell)

《植物细胞》创刊于1989年,全年12期。原版式刊号:588B0005*;国际刊号:1040-465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Plant Physiology, P.O. Box 15501 Rockville, MD 20855-2768, USA.ED: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Physiologists。 侧重于植物发育的基因表达的调节以及分子和遗传基础方面的研究。影响因子为10.679。

(4)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CURR OPIN PAANT BIOL)

《植物生物学新见》全年6期,原版刊号:588C0084;国际刊号:1369-5266;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urrent Biology Ltd., 84 The Obalds Rd, London WC1X 8RR, England。影响因子为8.945。

(5)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ANNU REV PHYTOPAYHOL)

《植物病理学年评》创刊于1963年,全年1期。原版刊号:588B0009;国际刊号:0066-4286;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nnual Reviews Inc,评论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影响因子为8.257。

(6) Plant Journal (PLANT J)

《植物杂志》创刊于1991年,全年24期。原版刊号:588C0082;国际刊号:0960-741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Blackwell Science Ltd., Journal Subscriptions,刊载植物分子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5.914。

(7) Plant Physiology (PLANT PHYSIOL)

《植物生理学》由美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办,创刊于1926年,全年12期。原版刊号:588B0005;国际刊号:0032-0889;发行出版机构地址:Plant Physiology, P.O. Box 15501 Rockville, MD 20855-2768, USA. ED: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Physiologists。刊载本学科以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研究成果。影响因子为5.634。

(8)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PLANT MOL BIOL)

《植物分子生物学》创刊于1984年,全年18期,16开,每期80页。原版刊号:582LB071;国际刊号:0167-441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Journals Department, Distribution Centre刊载植物分子生物学与植物分子遗传学基础理论和遗传工程方面的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影响因子为3.795。

(9) 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 (CRIT REV PLANT SCI)

《植物科学评论》创刊于1983年,全年6期。原版刊号:588B0010;国际刊号:0735-2689;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RC Press Inc.,评论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影响因子为3.641。

(10)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PLANT CELL ENVIRON)

《植物、细胞与环境》创刊于1978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84页。原版刊号:588C0072;国际刊号:0140-779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Blackwell Science Ltd.刊载绿色植物生理学,包括植物细胞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环境生理学、农作物生理学和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3.613。

(11)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MOL PLANT MICROBE IN)

《分子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创刊于1988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56页。原版刊号:582B0109;国际刊号:0897-028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刊载研究论文和评论,包括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遗传学、微生物和植物的共生作用及其对栽培植物、野生植物和植物产品的影响。影响因子为3.580。

(12)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J EXP BOT)

《实验植物学杂志》创刊于1950年,全年12期,18开,每期124页。原版刊号:588C0002;国际刊号:0022-0957;发行出版机构地址: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刊载植物生理、生化、生物物理、实验农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土壤学家、环境与海洋生物学家。影响因子为3.180。

(13)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 (PLANT CELL PHYSIOL)

《植物和细胞生理学》创刊于1959年,全年12期,16开,每期250页。原版刊号588D0057;国际刊号:0032-078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日本植物病理学会,T170-8484日本东京都丰岛区驹ごめ1-43-11;发表高等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与生化以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3.159。

(14) New Phytologist (NEW PHYTOL)

《新植物学家》创刊于1902年,全年12期,18开,每期156页。原版刊号588C0055;国际刊号:0028-646X;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刊载植物学各领域的研究论文、评论与书评,涉及生物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化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等学科。影响因子为3.118。

(15) Planta (PLANTA)

《植物学》创刊于1925年,全年15期,12开,每期96页。原版刊号:588E0003;国际刊号:0032-0935;发行出版机构地址:Springer-Verlag,Heidelberger Platz3, D-14197 Berlin, Germany;刊载植物生物学原始论文,侧重分子细胞生物学、超微结构、生物化学、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形态发生、生态环境生理学、作物技术、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影响因子为3.053。

(16)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J PLANT GROWTH REGUL)

《植物生长调节杂志》创刊于1982年,全年4期,18开,每期66页。原版刊号588E0008;国际刊号:0721-7595;发行出版机构地址:Springer-Verlag,Heidelberger 报道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生化学、林学、园艺学和农学中有助于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最新发现,侧重除莠剂在内的天然和全盛物质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影响因子为2.778。

(17) Phytopathology (PHYTOPATHOLOGY)

《植物病理学》创刊于1911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126页。原版刊号:588B0006;国际刊号:0031-949X;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刊载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研究论文,图像精密。影响因子为2.450。

(18) Austral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AUST J PLANT PHYSIOL)

《澳大利亚植物生理学杂志》创刊于1974年,全年8期,18开,每期100页。国际刊号:588UA002;国际刊号:0310-784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SIRO Publications, 刊载植物生理学领域的研究论文、评论、简报。涉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等。影响因子为2.398。

求国内关于生物的期刊杂志?

Q--综合性生物科学

1、生态学报 2、应用生态学报 3、生物多样性

4、生物工程学报 5、遗传 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7、微生物学报 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9、水生生物学报

10、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1、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2、生态学杂志

13、微生物学通报 14、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5、生物物理学报

16、古脊椎动物学报 17、古生物学报 18、微体古生物学报

19、生物数学学报 20、生物技术 21、生命的化学

22、实验生物学报(改名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23、生物技术通报 24、生命科学

25、生物学通报

Q94--植物学

1、植物生态学报 2、植物生理学通讯 3、西北植物学报

4、植物分类学报 5、云南植物研究 6、植物学通报

7、武汉植物学研究 8、菌物学报 9、植物研究

10、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1、广西植物

Q95/96--动物学/昆虫学类

1、动物学报 2、昆虫学报 3、动物学研究

4、动物分类学报 5、兽类学报 6、动物学杂志 7、昆虫知识 8、昆虫分类学报 9、人类学学报 10、四川动物

下面还有一些是农业和食品的看能不能靠上

第六编 农业科学

S--综合性农业科学

1、中国农业科学 2、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3、华北农学报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6、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7、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9、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10、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1、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2、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3、西南农业学报 14、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5、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6、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7、安徽农业科学 18、上海农业学报

19、中国农学通报 20、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1、西北农业学报

22、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3、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4、江苏农业科学

25、江苏农业学报 26、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7、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浙江农业学报 29、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广东农业科学

31、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32、湖北农业科学 33、新疆农业科学

34、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35、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36、贵州农业科学

37、河南农业科学 38、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农业基础科学

1、土壤学报 2、水土保持学报 3、土壤

4、土壤通报 5、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6、水土保持通报

7、水土保持研究 8、土壤肥料(改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 9、生态环境

10、中国水土保持 11、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农业工程

1、农业工程学报 2、灌溉排水学报 3、农业机械学报

4、节水灌溉 5、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6、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7、农机化研究 8、中国农机化

S3,5--农学、农作物

S4--植物保护

1、植物病理学报 2、中国生物防治 3、植物保护学报

4、植物保护 5、农药 6、昆虫天敌(改名为:环境昆虫学报)

7、植物检疫 8、中国植保导刊

S6--园艺

1、园艺学报 2、果树学报 3、中国蔬菜

4、北方园艺 5、食用菌学报 6、中国果树

7、中国食用菌 8、中国南方果树

S7--林业

1、林业科学 2、林业科学研究 3、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 福建林学院学报 5、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6、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7、浙江林学院学报 8、西北林学院学报 9、世界林业研究

10、中南林学院学报(改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11、竹子研究汇刊 12、中国森林病虫

13、林业资源管理 14、浙江林业科技 15、林业实用技术

S8--畜牧、动物医学

1、畜牧兽医学报 2、中国兽医学报 3、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4、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中国兽医科学) 5、中国兽医杂志 6、草业学报

7、中国草地(改名为:中国草地学报) 8、草地学报 9、动物营养学报

10、蚕业科学 11、黑龙江畜牧兽医 12、草业科学

13、中国家禽 14、动物医学进展 15、中国饲料

16、畜牧与兽医 17、饲料工业 18、中国畜牧杂志

19、饲料研究 20、中国畜牧兽医

S9--水产、渔业

TS2--食品工业

1、食品科学 2、食品与发酵工业 3、食品工业科技

4、中国油脂 5、中国粮油学报 6、食品科技

7、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8、中国乳品工业 9、食品工业

10、茶叶科学 11、食品与机械 12、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3、中国调味品 14、粮食与油脂 15、粮食与饲料工业

16、中国食品添加剂 17、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改名为:粮油加工) 18、中国食品学报

19、中国酿造 20、食品研究与开发

植物生理学领域的世界最顶级杂志?

现在的名字叫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植物生理学其目的在于认识植物的物质代谢、能量转化和生长发育等的规律与机理、调节与控制以及植物体内外环境条件对其生命活动的影响。包括光合作用、植物代谢、植物呼吸、植物水分生理、植物矿质营养、植物体内运输、生长与发育、抗逆性和植物运动等研究内容。

定义

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意义

植物生理学是植物学的一部分。但它同时也可看作普通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植物的基本组成物质如蛋白质、糖、脂肪和核酸以及它们的代谢都与其他生物(动物、微生物)大同小异。但是,植物本身又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如:①能利用太阳能 ,用来自空气中的 CO2和土壤中的水及矿物质合成有机物,因而是现代地球上几乎一切有机物的原初生产者。②植物扎根在土中营固定式生活,趋利避害的余地很小,必须能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并演化出对不良环境的耐性与抗性。③植物的生长没有定限,虽然部分组织或细胞死亡,仍可以再生或更新,不断地生长。④植物的体细胞具全能性,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个体细胞经过生长和分化,就可成为一棵完整的植株。因此植物生理学在实践上、理论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简史

产生

植物生理学的起源一般都追溯到16世纪荷兰人范埃尔蒙的实验。他把一条柳枝栽在盆中,每天浇水,5年以后柳枝增重30倍,而盆中土的重量减少甚微,因此他认为植物的物质来源不是土而是水。这是第一次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植物的生理现象。到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英国的J·普里斯特利,荷兰的J·英恩豪斯等人陆续发现了光合作用的主要环节,证明绿色植物能在光下将空气中的CO2和土壤中的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O2。意大利人M·马尔皮基,英国S·黑尔斯,法国J·B·布森戈,德国J·von·李比希,英国C·R·达尔文等人分别发现或阐明了植物中的物质运输、水分吸收与蒸腾、氮素营养、矿质吸收、植物的感应性和运动等现象。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1800年,瑞士的J·塞内比埃撰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植物生理学》。

走向微观

19世纪后期德国的J·von·萨克斯首先开设了植物生理学专门课程。在他和他的学生们努力下,植物生理学从植物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特别是20世纪20~30年代,由于物理、化学、微生物学和普通生理学的进展以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的兴起,使植物生理学深入到细胞水平。30~40年代进入细胞器水平,如以离体的线粒体、叶绿体来分析呼吸和光合等作用的机理,50年代以后,更深入到大分子的组合,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离体酶系的作用,以至电子传递系统机理等纵深方面,跨入分子水平或亚分子水平,成为分子生物学的一个方面。就研究的时间尺度而论,从范埃尔蒙实验的5年缩短到几天,几小时,甚至缩短到秒级,毫秒(10-3秒)级,微秒(10-6秒)级,纳秒(10-9秒)级甚至皮秒(10-12秒)级了。

走向宏观

植物生理学发展的另一端是走向宏观。由对植物个体,扩展到群体、群落的研究。因为无论是在人为的农田或自然界中,植物都是聚集在一起,很少单株生存;农业生产也常是以土地面积为单位,而不是按单株来计算产量。因此必须注意群体的结构和活动;植物体与外界环境及其他植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通风透光、土壤水肥供应情况以及共生和互斥的现象和机理。这样植物生理学就与生态学接壤,并发展出了植物生理生态学和生态生理学这两门分支学科。

定量及模拟阶段

近代植物生理学家的研究工作,已部分进入定量的阶段,在引入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后,开始了对植物生理活动的数学模拟。因为植物几乎是吸收和转化太阳能的唯一成员,所以在探讨生命起源、开发能源、宇宙航行、地球外生命以及仿生模拟等问题时,植物生理学也是必不可缺的。

最早记录

远在3000多年前(公元前14~前11世纪),中国的甲骨文中就有涉及植物生理活动的关于农业耕耘施肥的记述。其后在《氾胜之书》(约公元前100),《齐民要术》(533~544),《天工开物》(1637)等专著中更有许多阐述。明末《天工开物》的著者宋应星(1587~1660)在与范埃尔蒙差不多同时所著的《论气》一书中曾说:“气从地下催腾一粒,种性小者为蓬,大者为蔽牛干霄之木,此一粒原本几何?其余皆气所化也。”已明确指出了植物利用空气来生长。

在中国的发展史

中国比较系统的实验性植物生理学是从国外引进的。20世纪20年代初,钱崇澍、张珽留学回国后,开始讲授植物生理学;李继侗1927年起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罗宗洛自1931年起先后在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中央研究院,汤佩松自1933年起先后在武汉大学、清华农业研究所等处建立了植物生理实验室。他们的研究成果至今仍常为国外文献所引用。他们所教育的第一、二代学生,是国内本学科的主力。30~40年代由于抗日战争和战后国内的动乱,各大学及研究所颠沛流离,植物生理学亦与其他科学一样未得充分发展,专业队伍总共不过30人。1949年以后,植物生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展很快,在有关植物生理学的各个领域里,都程度不等地开展了工作,尤其是在光合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有重要意义的结果。目在中国设有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各大地区的植物研究所及各高等院校中,设有植物生理学研究室(组)或教研室(组);农林等部门设立了作物生理研究室(组)。中国植物生理学会自1963年成立后,已召开过4次全国性的代表大会,并出版了论文集。许多省、市、自治区陆续成立了地方性植物生理学会。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办了《植物生理学报》和《植物生理学通讯》两刊物,北京植物生理学会主办有不定期刊物《植物生理生化进展》。

学科内容

现代植物生理学研究一般分为以下10个方面。

光合作用

①光合作用。绿色植物的特殊功能。它们有光合色素,能吸收太阳光。色素在受激发后发生电荷分离,电子经过一系列的载体传递后,引起氧化还原反应:在一端分解水分子,放出氧气;另一端还原辅酶Ⅱ,同时造成质子(氢离子)转移,形成叶绿体中类囊体膜内外的电位差和氢离子浓度差,推动腺苷三磷酸(ATP)的合成。这样 ,将光能转变成还原辅酶Ⅱ与ATP中的化学能,最后经过一系列的酶反应,把从空气中吸入的CO2固定并还原成碳水化合物。[2]

植物代谢

②植物代谢。可以分为两大方面 ,一方面是合成代谢——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比较简单的有机物通过一系列酶反应,组成更复杂的包括大分子的有机物如蛋白质,核酸、酶、纤维素等,构成植物身体的组成部分;或贮存物如淀粉、蔗糖、油脂,以供其生命活动中所需的能量。另一方面是分解代谢——把大分子的物质水解(或磷酸解)成为简单的糖磷酯 ,再经过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同时产生少量的ATP和还原的辅酶(NADH或NADPH)。

植物呼吸

③植物呼吸。同动物一样,植物也进行呼吸,但没有像鳃、肺那样专门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器官。分解代谢所形成的还原的辅酶或几种简单的有机酸,经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呼吸链),最后把吸入的氧气还原成水。电子传递和末端氧化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电子传递同时偶联着ATP的形成,供应各种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呼吸作用(respiration)是氧化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异化作用(disassimilation) 。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指生活细胞利用分子氧将体内的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 形成CO2和H2O,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一般指生活细胞在无氧条件下利用有机物分子内部的氧,把某些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植物水分生理

④植物水分生理。植物的生活需要大量的水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光合作用和代谢过程,绝大部分是在阳光照射下,气孔(器)开放、进行光合作用时,从叶面蒸发出去的。陆生植物适应于蒸腾作用对水分的需求,演化出各种结构。由发达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通过木质部的导管或管胞输送到地上部的叶和其他器官。进入大气时所经过的气孔能控制水分的散失。在干旱地区的植物,更有减少蒸腾的特殊构造和代谢方式。

植物矿质营养

⑤植物矿质营养。除CO2和水外,植物还需要多种化学元素。需要量较大的氮(N)、磷(P)、钾(K),是农业上常需以肥料形式施加的元素。需要量次之的为钙(Ca)、硫(S)、镁(Mg)、铁(Fe),是构成植物体内生活物质包括某些酶的必要成分。此外还需一些微量元素,如锰(Mn)、锌(Zn)、硼(B)、铜(Cu)、钼(Mo)等。

植物体内运输

⑥植物体内运输。植物没有血液循环系统,但制造有机物质的光合器官(叶子)位于地上,吸收土壤中无机养料和水分的根系处于地下,生殖器官(花、种子、果实)等则要从两者取得营养物质的供应。适应地上部与地下部之间和各种器官之间物质运输的需要,植物演化出两种特殊的通道,即主要输送水和溶于其中的矿质元素的木质部,和主要输送有机物的韧皮部中的筛管。

生长与发育

⑦生长与发育。生长主要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膨大,发育是通过细胞的分化而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制约,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季节性。在寒、暖、雨、旱季节变化明显的地区的植物常有休眠期。种子多在冬季或旱季到来之前形成,在休眠状态下度过不良环境。从营养生长(叶、茎、根的生长)向生殖生长(分化花芽、开花、结实)转化的过程常与自然环境的年度变化相偶合。植物有一系列感受环境变化的机制,光周期现象是其中之一。植物的细胞具有很大的全能性,身体许多部分的细胞,离体后在人工培养基中,都可以脱分化而长成愈伤组织。在适当的情况下,又可以再分化,形成根、茎、叶等器官以至长成完整的植株。

植物激素

⑧植物激素。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各器官间的生理活动,除随营养物的供求关系相互制约以外,大都是通过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来相互调节和控制的。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植物激素,它们在某些部位形成,转移到另一些部位起作用。如最先发现的生长素就是在生长顶端形成,促进下面的细胞伸长。随后相继发现许多其他激素,如脱落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除去通过化学物质而调节控制之外,植物中也能有迅速的物理的信息传导,如电位的变化。

抗逆性

⑨抗逆性。不同植物对不良环境的耐性和抗性的差异很大,有的能在极干旱的条件下生存,有的能抵抗低温。品种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在自然界中,不同生境中植物的分布很大程度上是由它们对不良环境的抗御能力决定的。在农业生产上,扩大作物的种植,了解抗逆性的生理机理,有助于采取措施以提高抗逆性,或为育种工作中抗逆品种的筛选提供生理指标。

植物运动

⑩植物运动。生活在水中的低等植物,有些具有特殊器官如鞭毛,可以游泳,作趋光运动。陆生植物虽然着生位置固定,却并非完全不能运动。根有向地(重力)性,叶子有向光性,是通过生长来运动,称为生长运动。有些植物能做机械运动,如睡莲的花昼开夜合;合欢的复叶晚间闭拢;含羞草和食虫植物猪笼草等,动作更为迅速。

生物技术类文章 的中低档中文杂志有哪些

那得看你投的是那类的 微生物、植物或者是动物学方面的。

给你推荐几个稿费低容易录得:《农业与技术》《内蒙古农业科技》都是B类的,比较容易、且收稿范围广

PS:当然如果您还有疑问可以继续追问 我看到后会及时回答你的

  • 评论列表:
  •  萌懂疚爱
     发布于 2022-05-31 13:31:19  回复该评论
  • 。需要量较大的氮(N)、磷(P)、钾(K),是农业上常需以肥料形式施加的元素。需要量次之的为钙(Ca)、硫(S)、镁(Mg)、铁(Fe),是构成植物体内生活物质包括某些酶的必要成分。此外还需一些微量元素,如锰(Mn)、锌(Zn)、硼(B)、铜(Cu

发表评论:

«    2025年5月    »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文章归档
标签列表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