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善于从师的故事(三个)急求!!!
1、孔子不耻下问
2、刘备三顾茅庐
3、周文王拜访姜子牙
4、韩愈《师说》
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人物有哪些?都有什么事迹?
尊师重道
毛泽东尊敬师长的故事
刘邦敬老得贤臣
尊师重道方面的常用成语 尊师重道教育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其本质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对青少年进行尊师重道教育,这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把“教”与“政”视为同等重要,主张实行礼义教化。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唐代的韩愈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重道,整个社会才能按照“道统”的方向顺利发展。宋代的苏轼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认为教师对于发展文化,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历代提倡尊师重教、尊师敬长,古代流传下来这方面的故事许许多多。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等等。这些故事生动形象地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历程,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悉心育人,传道授业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尊师重道在近现代更加得以发扬。毛泽东、李大钊、刘少奇、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尊师重道的典范。他们身为领袖人物,对自己的老师们执弟子之礼;他们博学多才,仍虚心好学,以长为师;他们不仅重视学业的进步,更重视自己品德和意志的修养。
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已成传统,代代相传。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确立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国家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法律手段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对中国牢固树立尊师重教、尊师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将起到重要的稳定的保障作用。
为了继承和弘扬尊师重道这一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尊师重道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尊师重道教育的具体内容是:
1.教育青少年学生尊师重傅,懂得“国之将兴,必尊师而重傅”的道理,让学生自觉做到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服从教职员工的管理。对老师有意见和要求,能善意诚恳地提出来,不许顶撞老师。让学生明白,师,是特殊的“长”;师生关系,是特殊的长幼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尊师也是敬长的表现。
2.教育青少年学生要尊重知识。教育是传播知识、创新知识、传递文明、培养人才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全社会重视支持教育事业,这是国家文明的重要的标志。教育青少年学生尊师重教,其目的是教育学生通过尊师更好的学习知识,学会做人。长大后,在各条战线上成为一名尊师重道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人之所以称为人,在于人类可以创造文明,而文明说到底不过是一种积累与传递。每一代长者都把其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传给下一代,才有了人类的今天。所以,对于青少年学生,应该养成谦虚礼貌之类的好品德、好习惯,尊敬老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从长者手里学到知识与本领,使其继承、发扬。
尊师重道方面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警语名言500句〉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意思是: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对别人的老人不好;敬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怠慢别人的老人。出自《孝经。天子章》
不师者,废学之渐也。
意思是:不向老师学习,这等于开始渐渐地放弃对学问的追求。出自《吕衡州文集•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意思是: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出自《苟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
意思是:古来学习的人必须有老师教导。出自韩愈《韩昌黎集•师说》。
疾学在于尊师。
意思是:要很快学得知识才干,首先在于尊敬老师。出自《各氏春秋•劝学》。
君子隆师而亲友。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老师并和善地对待朋友。出自“《荀子•修身篇》。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研究学问、说明道理时必称老师是如何教导的,并努力发扬光大。出自《吕氏春秋》卷四《尊师》。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意思是:重视教育是建国的根本,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出自《朱舜水集•劝兴》。
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意思是:人不能没有老师指导学习。出自(汉)王符《潜夫论•赞学》。就:靠近。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怎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问不向老师请教,最后还是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出自〔唐〕韩愈《师说》。
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意思是:人希望自己的子孙有作为,却不知道重视老师的作用,这就好比想保养自己的身体。但又不穿衣,不吃饭似的。出自(清)王卓《今世说》卷一。冀:希望。敬:重视;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意思是:人即使本质很好,又有聪明才智,但也要向老师学习,这择高尚的朋友互相帮助。出自《荀子•性恶》。辨:慧。
若要好,问三老。
意思是:要想把事情办好,要向有经验的老年人请教。见于(明)唐海《中山狼》第三出。
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
意思是:拜师解答疑难,交友辨析疑难,师、友对做学问很有帮助。出自(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
意思是:师友之间贵在尊敬和亲热,考察古代文化应当反躬自问。出自(宋)刘过《湖学别苏召叟》。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学。
意思是:教师得到敬重,然后知识才有较高的地位,百姓才能重视学问。出自(汉)韩婴《韩词外传》。
师者,人之模范也。
意思是;当老师的人,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
意思是:老师呀老师,简直是儿童的生命,致力于求学,不如下功夫去找寻好的老师。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
师道立则善人多。
意思是: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则具有良好行为的人就多。出自《海瑞集•赠陈元山任古田司训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个人同路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师长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把他们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而改掉。出自《论语•述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不用老师费大劲就能收到双倍的效果,并感谢老师的功劳;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地教,结果却事倍功半,他不检查自己,反而埋怨老师。出自《礼记•学记》。逸:安逸;轻松。庸:功劳。
为学莫重于尊师。
意思是:学习最主要的是尊重老师。出自(清)谭嗣同《刘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务学不如务求师。
意思是:努力求学不如努力找位好老师。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篇》。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意思是;学习要有老师讲授,也要有朋友间的切磋。出自(明)唐甄《潜书•讲学》。
学莫便乎近其人。
意思是: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出自《荀子•劝学》。
尊人共客语,侧立在傍听。莫相前头闹,喧乱作亚鸟鸣。
意思是:长辈同客人说话,应站在旁边听,不要跑到人前去嬉闹喧叫。出自《全唐诗补逸》卷二(王梵志诗)。
择师,不可不慎也。
意思是:选择老师不可不慎重。出自《礼记•学记》。
学高为师德高为师 “学高为师”一方的有力的举例多给一点 德高为师的例子也要
学高为师:
1,韩愈的《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没有大学问,没法传道授业解惑。
2,谚语: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
说的也是知道的多才能教别人。
3,国家乒乓球队教练刘国梁,孔令辉都是原世界冠军,世界排名第一。
谁有有关语言技术高超的故事?
说话幽默、犀利,语言艺术高超当首推萧伯纳,例子如下: 1、一天,瘦削的萧伯纳碰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商人。商人讥讽他道:“看见你,人们会以为英国发生了饥荒!”萧伯纳回击道:“看见你,人们就会明白饥荒发生的原因。” 2、有一次,萧伯纳因脊椎骨有毛病需要从脚跟上截一块骨头来补脊椎的缺损。手术做完以后,医生想多捞点手术费,便说:“萧伯纳先生,这是我们从来没做过的新手术啊!”萧伯纳笑道:“这好极了,请问你打算付我多少试验费呢?” 3、一次萧伯纳在街上行走,被一个冒失鬼骑车撞倒在地,幸好没有受伤,只虚惊一场。骑车人急忙扶起他,连连道歉。可是萧伯纳却作出惋惜 的样子,说:“可惜你的运气不好,先生,你如果把我撞死了,你就可以名扬四海了!” 4、有一天,萧伯纳应邀参加了一个丰盛的晚宴。席间,有一青年在大文豪面前滔滔不绝地吹嘘自己的才能,不可一世。起初,萧伯纳缄口不言,洗耳恭听。后来,他愈听愈觉得不是滋味。最后,他终于忍不住了,便开口说道:“年轻的朋友,只要我们两人联合起 来,世界上的事情就无所不晓了。”那人惊愕地说:“未必如此吧!”萧伯纳说:“怎么不是,你是这样地精通世界万物,不过,尚有一点欠缺,就是不知夸夸其谈会使丰盛的佳肴也变得淡而无味,而我刚好明了这一点,咱俩合起来,岂不是无所不晓了?” 5、有一次,一个鞋油厂的老板,想出了一个发财的鬼点子,请求萧伯纳允许用他的名字做一种鞋油的商标名称。老板对萧伯纳说:“如果你同意这样办,世界上千百万人都会知道你 的大名了。”萧伯纳道:不,也有例外。”老板愣住了。萧伯纳接着说:“你忘了没鞋穿的人哪!” 6、一位年过半百的贵妇问萧伯纳:“您看我有多大年纪?”“看您晶莹的牙齿,像18岁;看您蓬松的卷发,有19岁;看您扭捏 的腰肢,顶多14岁。”萧伯纳一本正经地说。贵妇人高兴得差点跳了起来:“您能否准确地说出我的年龄?”“请把我刚才说的三个数字加起来!” 7、有一天,萧伯纳收到一个贵妇人寄来的大红请帖:“我将在星期二下午4时至6时在家里恭候。”萧伯纳退回原帖,并在上面写道:“萧伯纳先生也同日同时在家里恭候。” 8、一位著名女舞蹈家给萧伯纳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说:“如果我俩结婚,将来生个孩子,有你那样的智慧和我这样的外貌,该是多么美妙啊!”萧伯纳回信说:“要是那个孩子只有我这样的外貌和你那样的智慧,那岂不糟透了。” 9、在一个晚会上,萧伯纳正在专心地想他的心事。坐在旁边的一个富翁 不禁感到好奇,就问道:“萧伯纳先生,我愿出一元钱,来打听你在想 些什么。”萧伯纳回答说:“我想的东西不值一元钱。”富翁更加好奇了:“那么,你究竟在想什么呢?”萧伯纳平和地答道:“我在想着您啊!” 10、一次宴会上,萧伯纳恰好与某纺织厂经理的太太并座。“亲爱的萧 伯纳先生,”这位身体肥胖、娇声娇气的阔太太问道:“你是否知道哪种 减肥药最有效?”萧伯纳注视了一下这位邻座,装出一副正经的模样,答道:“我倒是知道有一种药,但是,遗憾的很,我无论如何也翻译不出这 个药名,因为劳动和运动这两个词,对您来说是地道的外国语。” 11、一个英国出版商想得到萧伯纳对他的赞誉,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他想:要得到萧伯纳的赞誉,必须先赞誉萧伯纳。于是,他就去拜访 萧伯纳。当他看到萧伯纳正在评论莎士比亚的作品时,就说:“啊,先生, 你又评论莎士比亚了。是的,从古到今,真正懂得莎士比亚的人太少了, 算来算去,也就只有2个。”萧伯纳已明白了他的意思,让他继续说下去。“是的,只有2个人,这第一个自然是您萧伯纳先生了。可是,还有一个呢?您看他应该是谁?”萧伯纳说:“那当然是莎士比亚自己了。” 12、萧伯纳成名之后,却拜访他的人门庭若市,使他苦于应付。一天,英王乔治六世前去访问这位文豪。寒暄之后,由于兴趣爱好和文化修养的悬殊,两人很快就沉默无语了。萧伯纳看英王迟迟没有离去的举动,便慢慢从口袋里掏出怀表,然后一个劲地盯着表看,直到英王不得不告辞。事后,有人问他喜不喜欢乔治六世,萧伯纳饶有风趣地微微一笑,答道:“当然,在他告辞的时候,确实使我高兴了一下。” 13、萧伯纳常在他写的戏中揭露资本家的丑恶面目,所以得罪了一些有钱人。一次,有个资本家想在大庭广众中羞辱萧伯纳,他挥着手大声地说:“人们都说,伟大的戏剧家都是白痴。”肖伯纳笑了笑,随即回敬道: “先生,我看你就是最伟大的戏剧家。” 14、一次,萧伯纳正在一侮辱他条狭窄的路上行走,遇到一个对他不满的同行,那人想侮辱他,对他说:“我从不给傻瓜让路的”萧伯纳答道:“我正好相反”。
有关于名人从师的故事?
《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着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是已经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是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