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科技发展的主要前沿技术有哪些?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其中包括自动化技术和纳米技术
等。
近年来以下有哪些新技术是先在民间广泛使用才转移到军用方面来的?
我国的大规模军转民是从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开始的,当时中央要求军工企业借助自有的先进技术去开发民用产品,这对于提高当时我国民品质量的提升有重大的意义,并且要形成以民养军、以军促民的良性循环…随即我国一大批军工企业开始转产民用产品,比如说图片上的嘉陵摩托、重庆长安微面、长虹电视…船舶工业也开始大规模的开始接单大量的民用船舶的建造。
总之,我国的军用技术成功的转化成民用产品的范例很多,不能一一列举,这里只提及一个关系到全国人民吃饱饭的军转民技术,图片上的033型潜艇军迷们都很熟悉,它的我国第一代大规模建造的水下兵器,建造数量超过了85艘之多,它可能是二战以后世界上建造最多的单一型号潜艇,这样多的潜艇构筑了我国近海防御的水下长城,有它的存在使得外国列强海军再也不敢明目张胆的从海上入侵我国了!
说到这有看官会问:033型潜艇的技术与民品有多大的联系?怎么还与吃饭有关联?
我们都知道建造潜艇最关键的部分就是耐压壳体,它的建造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潜艇能否潜航的问题,如果在HY80等级钢板(型材)当中出现一个瑕疵就有可能导致潜艇在潜航时经受不住海水巨大压力而沉没,所以潜艇的钢板不但要强度大,大批量生产时还要技术稳定。
033艇的耐压壳体分段,图片上的这个工序叫做:内水压力测试,就是将分段的两头堵死,然后将海水灌入同时进行加压,加到30个大气压时停止,这就相当于在海水下300米的深度,再静置48小时观察那个地方漏水(主要是焊缝处),标记后再进行补焊,如果没有漏水表明这个分段建造没有质量问题。
耐压壳体的建造对钢板的冷弯、冲压、焊接…等技术都非常高,冷弯和冲压的精度/弧度,焊缝的质量都有很高的标准,潜艇的耐压壳体是技术等级非常高的压力容器,如果能熟练的掌握它的制造工艺,那么在民用压力容器的制造方面就会很轻松。
图片里的这个设备是合成氨的压力罐,而合成氨是生产化肥的最主要原料,但合成氨(NH3)的生产设备在运行当中需要的是高温高压和催化,才能合成出来氨,长时间的高温高压对设备的要求是严酷的,特别是压力容器,除正常检修之外是不能停产的,这就需要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主要技术来源于大口径火炮炮管制造工艺)有很高的耐受性能,才能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因此对设备制造工艺非常高…而潜艇的耐压壳体的制造工艺正好满足了技术需求,所以合成氨生产设备的制造工艺都是制造潜艇和大口径炮管工艺衍生出来的。
有了制造合成氨的全套生产设备之后,我国从1980年代初合成氨的产量就到达了1800万吨,是世界上合成氨生产最多的国家之一,化肥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一位,有了化肥我国的粮食产量才稳步提升,有了粮食才能转化为肉蛋奶…这些高蛋白食物,所以从根儿上来说咱们现在的食物极大的丰富了就是因为掌握了制造潜艇耐压壳体工艺。
反观印度耕地面积15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位,但印度的粮食产量至少我国的40%左右,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熟练掌握潜艇耐压壳体制造技术,广大农村不得不以牛粪为主要肥料,以至于牛粪被印度算在了GDP当中,可见牛粪对印度的重要的是,但牛粪的肥力不可能与化肥相比!根据测算7吨牛粪才能抵上50公斤化肥的肥力,所以印度粮食产量一直都很低。
除了合成氨之外,石化工业也需要大量的耐压罐体和高压管线,石化工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至少我们穿的化纤面料和纤维都是石化制品,而储备最基本液化气体的这些球罐同样是来自潜艇的制造工艺,可见“一招鲜,吃遍天”这句话用在潜艇制造上的确如此。
这张照片非常的珍贵,里面的033艇是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川东船厂(涪陵船厂)建造的,距离它服役的地点东海舰队有一千多公里远,那么为啥要在内陆建造潜艇呢?就是因为它的制造工艺要求很高,以建造它为基础推进了我国西南地区的工业制造能力的总体提升,并且培养了大量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师,也就是说能制造潜艇这样的复杂重工业制成品,将来再制造其它民用产品就是技术“由高向低”的技术转化。
总之技术是想通的,历史上都是将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最好生产工艺用在了武器装备制造上,通过制造最高级的东西,掌握了全套的制造工艺之后,将来再往民用方面去大规模应用,033潜艇的制造工艺被全面掌握之后,我国相当一部分重工业得以发展,因为潜艇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的工业门类太多,一个大的军工项目有突破可以带动一大批基础工业项目的共同进步,同时还会将它的技术衍生出来更多的项目。
总之,033型潜艇所衍生出来的民品制造工艺只是我国军转民成功的一个范例,还有更多的军用技术转为民用之后带动了有形或者无形的民品技术提升,所以说军转民是重大而英明的决策,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3条评论
慕什塔戈
军事研究员
这方面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人民军队由弱到强的成长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在战斗力建设方面坚持吸收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军事技术发展史,每一项军事技术在发展成熟、具备以战止战的能力后,便优先反哺国计民生,成为经济建设发展的助推器。
特别是在建国以后,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工业,激发并带动了军事技术的蓬勃发展,在促进国防实力显著增强的前提下,军事技术开始向民用领域实现成功转型,极大地改善了国民经济发展布局,提高了综合国力。大到“北斗”、“天宫”、“嫦娥”,小到无人机、越野车、监控器,这些技术转型成果,都凝结着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成功经验。
由于成果众多,篇幅所限,无法一一赘述,本文仅结合当前全国范围内防洪减灾的实际需求,列举一下我国在防洪减灾方面出现的军事技术民用化成果:
钢木土石组合坝技术
这是一种以钢木框架续约和土石料直墙为主,以设置防渗透层为辅,通过钢管、木桩与填塞墙之间形成的稳定框架,实现在较短时间内封堵决口的拦水筑坝技术。这项技术最早由原27集团军工兵团道桥营三连研发成功,主要用于在水毁路段快速架设简易桥梁,或在较深沼泽地急造军路,曾多次在原北京军区组织的实兵演习中得到论证和检验,并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当1998年8月4日长江特大洪峰直抵九江、市区堤坝出现险情之际,27集团军工兵团被火速派往九江大堤执行抗洪任务。8月7日13时,大堤突然出现30米宽的决口,该工兵团立即将钢木土石组合坝技术转为民用,经过3昼夜奋战,成功封堵住了决口,挽救了九江市区50余万民众的生命安全。
后来,钢木土石组合坝技术还曾于2012年8月11日,由武警浙江总队成功运用,完成了对西苕溪大堤决口的封堵任务。
人工增雨减灾作业技术
我军在火箭炮、高炮这两种武器的制造技术及作战运用方面,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比如,我军装备的新型远火系统发射370mm火箭弹,战斗部重达2.4吨,射程可达280公里,精度达到米级;
我军装备的37mm和57mm这两种口径的高射炮,其数量堪称世界之最,最多的时候曾有11个高炮师以这两种口径高炮为主要装备,而且这两种高炮曾在越南战争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共计参加对空作战2153次,击落美机1707架、击伤1608架。
如今,我军在火箭炮和高炮这两种武器方面所取得的世界级领先技术,已经部分转化为民间增雨减灾作业技术之中,主要体现在作业器材装备的使用方面。比如民间使用的增雨弹,弹体结构完全采用军用火箭弹设计布局,除战斗部内的烈性炸药替换为碘化银、干冰等增雨催化剂外,其他部位几乎差别不大,发射方法也与导轨式火箭炮完全相同;
我军淘汰的为数众多的37mm高炮,除少部分用于民兵训练外,其余全部用于人工增雨及减灾作业。作业实施过程中的炮班编成、指挥口令、操作技术、射击方法,几乎全部沿袭了解放军高炮射击操作规程,因此体现了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成功转化。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有错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纳米科学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下面有关其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再电子和通信方面,用纳米
纳米材料除人基本单元的尺度小以外,在力、热、声、光、电灯方面都表现出需多特殊的性能;在电子通信方面,制造存储器、显示器、传感器等,使器材尺寸小,运行速度快;在医疗方面,制造纳米结构药物以及生物传感器,研究生物膜和DNA的精细结构;在制造业方面,可以利用纳米机械制造蜜蜂大小的直升机等.
故选D.
45、纳米科技的前沿技术介绍?
近几年来,一些国家纷纷制定相关战略或者计划,投入巨资抢占纳米技术战略高地。日本设立纳米材料研究中心,把纳米技术列入新5年科技基本计划的研发重点;德国专门建立纳米技术研究网;美国将纳米计划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美国政府部门将纳米科技基础研究方面的投资从1997年的1.16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4.97亿美元。中国也将纳米科技列为中国的“973计划”,其间涌出了像“安然纳米”等一系列以纳米科技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
编辑本段技术内容
纳米技术包含下列四个主要方面:
1、纳米材料: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0.1—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 这种既具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的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
如果仅仅是尺度达到纳米,而没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也不能叫纳米材料。
过去,人们只注意原子、分子或者宇宙空间,常常忽略这个中间领域,而这个领域实际上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只是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个尺度范围的性能。第一个真正认识到它的性能并引用纳米概念的是日本科学家,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用蒸发法制备超微离子,并通过研究它的性能发现:一个导电、导热的铜、银导体做成纳米尺度以后,它就失去原来的性质,表现出既不导电、也不导热。磁性材料也是如此,像铁钴合金,把它做成大约20—30纳米大小,磁畴就变成单磁畴,它的磁性要比原来高1000倍。80年代中期,人们就正式把这类材料命名为纳米材料。
为什么磁畴变成单磁畴,磁性要比原来提高1000倍呢?这是因为,磁畴中的单个原子排列的并不是很规则,而单原子中间是一个原子核,外则是电子绕其旋转的电子,这是形成磁性的原因。但是,变成单磁畴后,单个原子排列的很规则,对外显示了强大磁性。
这一特性,主要用于制造微特电机。如果将技术发展到一定的时候,用于制造磁悬浮,可以制造出速度更快、更稳定、更节约能源的高速度列车。
2、纳米动力学:主要是微机械和微电机,或总称为微型电动机械系统(MEMS),用于有传动机械的微型传感器和执行器、光纤通讯系统,特种电子设备、医疗和诊断仪器等.用的是一种类似于集成电器设计和制造的新工艺。特点是部件很小,刻蚀的深度往往要求数十至数百微米,而宽度误差很小。这种工艺还可用于制作三相电动机,用于超快速离心机或陀螺仪等。在研究方面还要相应地检测准原子尺度的微变形和微摩擦等。虽然它们目前尚未真正进入纳米尺度,但有很大的潜在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理论上讲:可以使微电机和检测技术达到纳米数量级。
3、纳米生物学和纳米药物学:如在云母表面用纳米微粒度的胶体金固定dna的粒子,在二氧化硅表面的叉指形电极做生物分子间互作用的试验,磷脂和脂肪酸双层平面生物膜,dna的精细结构等。有了纳米技术,还可用自组装方法在细胞内放入零件或组件使构成新的材料。新的药物,即使是微米粒子的细粉,也大约有半数不溶于水;但如粒子为纳米尺度(即超微粒子),则可溶于水。
纳米生物学发展到一定技术时,可以用纳米材料制成具有识别能力的纳米生物细胞,并可以吸收癌细胞的生物医药,注入人体内,可以用于定向杀癌细胞。(上面是老钱加注)
4、纳米电子学:包括基于量子效应的纳米电子器件、纳米结构的光/电性质、纳米电子材料的表征,以及原子操纵和原子组装等。当前电子技术的趋势要求器件和系统更小、更快、更冷,更小,是指响应速度要快。更冷是指单个器件的功耗要小。但是更小并非没有限度。 纳米技术是建设者的最后疆界,它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现代科技新发明有那些?
太多了,社会在进步科技飞速发展,主要是在能源方面的发明比较多,核电站(主要研究核聚变),
太阳能。量子计算机,基因科技,航天航空科技等。。。。。。
中国当今前沿科技有哪些?
前沿技术是指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是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
【选择前沿技术的主要原则】
一是代表世界高技术前沿的发展方向。二是对国家未来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三是有利于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实现跨越发展。四是具备较好的人才队伍和研究开发基础。根据以上原则,要超前部署一批前沿技术,发挥科技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提高我国高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5年11月11日发布《2015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突破式创新与经济增长》,分析了3D打印、纳米技术和机器人工程学等拥有促进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新技术,并指出中国是在这3项最尖端前沿技术创新方面惟一向先进工业化国家靠近的新兴市场国家。
具体内容: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5mdtkljN-1iM6QrxhtDQ_nPBv25sG59vK49nO_O1feGiBOueNVBXeCBuD090Nxs4IjOtsgMyHkYo3wK1N9pF_
当今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有哪些
1、核武器小型化技术
技术拥有国: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
没这个的一般不能上导弹。
2、中子弹技术
技术拥有国: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
中子弹,没有氢弹技术的免谈。
3、氢弹技术
技术拥有国: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
4、军用核反应堆技术
技术拥有国: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印度
高温气冷反应堆技术。
5、卫星发射技术(弹道导弹技术)
技术拥有国:中国、俄罗斯、美国、法国、日本、英国、印度、以色列、伊朗
6、返回式卫星技术(大气层再入技术)
技术拥有国: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
没有这一条的不算真的有“洲际”导弹技术(不过关的导弹会在再入大气时直接烧毁)。这里很奇怪,英国和法国从未展示过返回式卫星技术,但是仍然宣称拥有洲际导弹……
7、载人航天器发射技术
技术拥有国:中国、美国、俄罗斯
8、潜射弹道导弹技术
技术拥有国: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
9、铁路机动弹道导弹技术
技术拥有国:中国、俄罗斯
10、空射运载火箭/弹道导弹技术
技术拥有国:中国(开拓者)、美国(飞马座)、俄罗斯(Barge hauler)
11、巡航导弹技术
技术拥有国:中国、美国、俄国
12、卫星导航技术
技术拥有国:中国(北斗)、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伽利略)
13、十万吨级航空母舰(拥有数量/制造能力)
技术拥有国:美国(11艘/有制造能力)、印度(3/无)、英国(2/有)、法国(2/有)、巴西(2/无)、俄罗斯(1/有)、中国(1/有)
14、核潜艇制造技术
技术拥有国: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印度
15、两栖战舰研制
技术拥有国: 中国(071和081)、美国(圣安东尼奥级)、英国(海洋级不列颠级)、法国(西北风级)、荷兰(鹿特丹级)、日本(大隅级)、韩国(LPX)
16、常规潜艇自主能力
技术拥有国:中国(039/041)、德国(209/214)、法国(鼬鱼/阿格斯塔91B)、俄国(K基洛)、日本(苍龙)、瑞典、荷兰
17、神盾舰
技术拥有国:中国、美国(日本、英法、韩国是买美国的)
18、反舰导弹技术
技术拥有国:中国、美国、法国、挪威、日本、俄罗斯、瑞典、意大利、印度(与俄合作)
19、超音速反舰导弹技术
技术拥有国:中国、俄罗斯、印度(与俄合作)
20、舰载垂直发射系统研制
技术拥有国:中国(170/171舰载)、美国(Mk41)、俄罗斯(3K95)、以色列(巴拉克-1)、英国(海狼)、法国(海响尾蛇VT-1)、南非(Umkhonto)
21、尾流自导鱼雷
技术拥有国:俄罗斯(65型)、美国(MK45F)、中国(鱼-6/7/820))、意大利(A184Mod3)、法国(F17Mod2)、瑞典(TP61)
22、超空泡技术(超级重型鱼雷)
技术拥有国:俄罗斯(暴风雪)、伊朗(鲸鱼)、中国(空泡1型)、美国
23、高速风洞
技术拥有国: 美国、中国、俄罗斯
24、10倍音速激波风洞
技术拥有国:中国
25、喷气式飞机研制能力
最新科技成果有哪些 科技新成果有哪些
名列榜首的是纳米电子学。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科学家 们发现,传统上以硅为基础的电路存在极限。于是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想方设法突破这一极限,利用分子和小化学物质组合来制造出纳米(十亿分之一米)级的装置。2001年,美国哈佛大学、IBM公司和朗讯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分别在纳米电子学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美国IBM公司科学家制造出了第一批纳米碳管晶体管,发明了利用电子的波性来传递信息的“导线”;美国朗讯贝尔实验室则用一个单一的有机分子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纳米晶体管。这些成就为制造体积更小、运算更快、功能更强的电脑铺平了道路。《科学》杂志的主编唐纳德·肯尼迪评价说,开发新一代分子电脑也许还需许多年,研究人员面临一条“漫长而不平坦的路”,但“未来成功的可能性极大”。《科学》杂志称,纳米电子学是世界电脑业的未来,新技术一旦全面成功,世界科技无疑会实现新的飞跃。 多项生物科学入选 处于第二位的是对RNA(核糖核酸)的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RNA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它与DNA、蛋白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框架。但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RNA仅仅是传递遗传信息的“信使”。前几年,科学家们发现,其中一些RNA小片段能够使特定的植物基因处于关闭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作“RNA干扰”(RNAInterference简称RNAi)。今年,分子生物学家发现RNAi在老鼠和人体细胞中也可以“停止基因活动”。此外,生物学家还发现有关“信使RNA”(mRNA)生产过程的许多新信息,以及RNA与蛋白质间的关系。 基因测序是又一亮点,名列第四位。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和美国塞莱拉公司2001年同时公布进一步完善后的人类基因组图谱,提前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此外,科学家们还破译了60多种生物的基因密码。 排名第六的是科学家在发育中的神经系统中发现了分子信号如何诱导和压制神经轴突的生长,这将有助于科学家找到修复受损成年神经的方法。 排名第七的是用于临床医学的“智能炸弹”式药物。它可以对付导致癌症的某些明确生化缺陷,使人类征服癌症病魔的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此类药物中的一种被命名为“格力维克”,是某种白血病的克星,今年已获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并开始上市。 环境科学受关注 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的揭开名列第三。科学家早就从理论上推断,在太阳核心的热核反应中,会产生大量的中微子(一种质量极小,没有电性,穿透力极强的基本粒子)。然而实测到的太阳中微子的数目远远小于理论值,大量的太阳中微子失踪了。这就是困扰科学家多年的“中微子失踪之谜”。2001年6月,加拿大安大略省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的科学家证实了1998年一些科学家的分析:中微子事实上没有失踪,只是在游离太阳的旅途中本身特性发生了变化,从一种形态(如电子中微子)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如缪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据专家称,这一最新发现对目前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提出了质疑,因为该标准模型认为,中微子在通过大量物质时不发生变化。 超导研究取得新进展,列第五位。日本科学家发现,二硼化镁在零下234摄氏度成为超导材料,超过了此前金属化合物创下的超导临界温度。美国科学家将氯仿和溴仿搀入碳60分子,使碳60分子的超导临界温度从零下221摄氏度上升到了零下156摄氏度。 冷原子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名列第八。“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高度重视,有3位科学家因此而荣获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今年,这一领域的研究继续深入,两个法国研究小组首次制造出氦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锂、钾的凝聚态也在今年获得。 令人瞩目的是,《科学》杂志今年首次对环境科学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排名第九与第十位的成就都与环境科学有关。 名列第九位的是,国际气候变化专家调查组正式宣布,过去50年中的全球变暖现象很可能是由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聚集造成的,也就是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人类活动,而非自然。 名列第十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二氧化碳沉降得出了确定的答案。二氧化碳沉降是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树木等植物吸收,转化成其它形态的化合物,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的过程。过去,美国研究人员在沉降程度问题上曾有极大分歧,而2001年,美国两个一直“顶牛”的科研小组终于通过对大气和陆地上二氧化碳沉降的观测而达成一致,找出确切的答案:二氧化碳沉降吸收了美国当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左右,但沉降在今后百年中将可能放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