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接单的黑客

黑客接单,黑客业务,黑客技术,黑客教程,网络安全

连续的技术变革波(技术的更迭)

本文导读目录: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技术改革是什么

1.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含义

(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飞跃。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前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

2.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及其发展特征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②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⑤形成最大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扩大。发展特征:①从英国一国先开始。②发生于英国(18世纪中)延续到法、美、德、意、俄、奥、日等国。③从发明使用机器开始,主要由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进行。④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积累了经验。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④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⑤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发展特征: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②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起了重要作用。③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④科学技术成就应用于工业,在三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a新能源发展利用,b新机器新产品创制,c远距离通信⑤人们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交通运输新纪元到来。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提条件:①二战结束,世界局势的相对安定。②电子科学理论出现突破,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③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学技术迫切需要的结果。发展特征:①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没,使科研探索领域不断开阔。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④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

3.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继续和扩大。

首先,就生产力发展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更加迅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其次,就生产方式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更进一步集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第三,两次工业革命都是在科技、发明基础上的生产飞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四,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工业部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都得到了技术改造,焕发了更强的生命力。

第五,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世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第六,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更趋明显和激烈。

4.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美国

①技术条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取得胜利,美国积极研制新式武器。如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电子计算机等。这些都对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科学理论出现的重大突破,也是其技术基础,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②物质条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加强以及美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国内市场广大,有利于规模生产。③制度条件——美国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国家。社会政治的相对稳定,是其政治保障。④文化条件——美国人来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在二战中,利用战争的交往形式,争夺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带动本国人才的培养。二次大战前后涌入一批优秀欧洲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等。⑤二战后以来,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

5.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深远影响

(1)第一次科技革命,既是一次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生产力上:改变了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也改变了产业结构。①工业革命由手工操作向大机器生产过渡。②手工工场被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所取代。③纺织、冶金、采煤、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五大支柱。社会变革上:①引起了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变。物质产品的丰富,社会条件的改良与生产力发展的巨大要求使英国人口呈现出了爆炸性的增长。与此同时,英国社会的流动性也随着工业化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达而大大加速了,导致英国工业经济中心的扩散和城市化的浪潮。②引起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③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确立,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拓展殖民地,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另一方面,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地冲击着这些地区的旧思想和旧制度。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④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自由主义改革的高潮,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强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形成许多新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业,以及新兴的通讯产业。②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随着生产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③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侵略以及争夺加剧,形成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④资本主义各国工人人数猛增,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逐步走向高潮。同时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形成,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3)第三次工业革命: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它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的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⑤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⑥科技革命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

6.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②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变革。③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④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①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都有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二战期间,延续至今。②从发明者看,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劳动者,凭借经验或技能为先导,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③从发源地看,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④从突破口看,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军事工业为突破口。

7.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

(1)市场的扩大促进科技革命的开展:①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准备了工业革命的开展。②19世纪中期前后,美德日俄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同时由于殖民扩张的加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激烈,又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③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开始,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

(2)科技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同时也加剧了各国对市场的争夺:①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途径,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殖民扩张加剧,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速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间争夺市场的斗争加剧,同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围绕市场的垄断和反垄断的斗争也日趋尖锐。

8.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对中国的不同影响

(1)第一次科技革命:一方面,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国强烈要求对外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推动他们对当时封建落后、闭关自守的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上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又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受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的诱导,中国的洋务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逐渐兴起,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艰难地起步。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的集中和“过剩资本”的出现,推动西方殖民者对中国加紧进行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严峻。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这一时期的维新变法及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此起彼伏,客观上影响了中国对科技革命成果的吸收、转化,丧失了一次追赶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机遇。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由于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封锁以及国内一系列政治、经济“左”倾错误的干扰,致使中国一度再次与世界科技革命潮流失之交臂,影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但是,与前两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即使在当时极端困难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的科学家也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领域取得了与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中国人也为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国门,积极引进、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9.突飞猛进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国应如何应对?

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第三次科技革命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如果我国能够紧跟科技革命的潮流,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将占据有利地位;否则,将会受制于人。

对策:①中国第三步战略目标是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的现代化应该是在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化。这要求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科学,积极发展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特别要加快信息化进程,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与知识化,以信息化、知识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跨跃式发展。②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这些产业的工艺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努力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③发展知识经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科技人才。

10.“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关系

科学革命通常是指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和科学研究的社会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是技术革命的理论基础;技术革命是指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的重大变革,产业革命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是指国民经济的实际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革,致使经济、社会等方面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不仅具有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内容,而且具有经济和社会的性质和内容。科学和技术的革命只是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时才会促进产业革命发生,并非任何技术革命都能导致产业革命。

人类经历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依次为什么

人类经历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为: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第五次: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信息技术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就存在,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革。语言、文字是人类传达信息的初步方式,烽火台则是远距离传达信息的最简单手段。纸张和印刷术使信息流通范围大大扩展。自19世纪中期以后,人类学会利用电和电磁波以来,信息技术的变革大大加快。电报、电话、收音机、电视机的发明使人类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快速而有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明,数字通信、卫星通信的发展形成了新兴的电子信息技术,使人类利用信息的手段发生了质的飞跃。具体讲,人类不仅能在全球任何两个有相应设施的地点之间准确地交换信息,还可利用机器收集、加工、处理、控制、存储信息。机器开始取代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扩大和延伸了人的思维、神经和感官的功能,使人们可以从事更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是前所未有的变革,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的一次新的飞跃。

信息技术革命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生产手段,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变化,还引起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将进一步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的变化,从而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也将随之而变。例如计算机的推广普及促进了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形成所谓“3A”革命。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融合形成的信息通信网推动了经济的国际化。金融界组成的全球金融信息网使资金可以克服时差,在一昼夜间经全球流通而大大增值。跨国公司已控制着很大部分的生产与国际贸易。同时,这种系统还扩展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使更多的人可以从事更富创造性的劳动。信息的广泛流通促进了权力分散化、决策民主化。随着人们教育水平的提高,将有更多的人参与各种决策。这一形势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结构的变革。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将使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引起经济和社会变革,使人类走向新的文明。

五次信息技术变革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

1844年5月24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

1894年电影问世。

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

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分别发明了什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识记)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的棉纺织业中展开;1765年,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2、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珍妮机等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识记)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3、瓦特改良蒸汽机及影响(理解)瓦特制成了改良的蒸汽机。①在纺织业的推动下,冶金、采矿等工业部门也很快采用以蒸汽机做动力的机器进行生产。②蒸汽机的强大动力为机器大生产奠定基础,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步伐,将人类带进了“蒸汽时代”。③蒸汽机的应用,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使火车和汽船出现了。4、史蒂芬孙发明火车(识记)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用蒸汽机推动的火车。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於19世纪中叶,它以电机的发明为起点,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不仅推动了生产技术由一般的机械化到电气化、自动化转变,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条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实现了工业生产的全面机械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但也有它难以克服的缺点,如产生和使用不方便、长距离输送困难等等。所以社会对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19世纪初电磁学领域的一系列发现,引发了新的科技革命。

发电机的发明

1819 年由丹麦科学家欧尔斯德(Hans Christian Oersted)在教室里偶然发现放在电线下之指南针不再指南,而与电线成垂直方向。经此之后,他便发现了电与磁之间的关系。次年法国人安培(Andre Marrie Ampere) 根据欧尔斯德之报告,对磁场与电流间之关系作一整理与研究,并提出认为两条电线平行置放时,电流流动之方向相同时会相排斥;而相反时会相吸。若将电线绕成线圈并行通电后,则如自然之磁石一样。现在,『安培』的名字已家喻户晓,成为电流强度单位之名称。

1830年英国有一位学者名叫法拉第(Michael Farady) ,发现当一块磁铁放入电线圈中时,会使电流流入线圈;拿出磁铁时,电流则反方向流动。为使所发生之电能连续流动,法拉第用一只十二英寸的铜盘装在架子上,盘中央安置一曲柄,以手摇曲柄转动铜盘,整个铜盘置于一马蹄型磁铁内。将电线一端接於铜盘轴上,另一端则以接触器接出。当铜盘转动时,电线会不断切割磁力线,并产生连续性电流。

麦克斯韦完成了电磁波理论,让人们认清了电磁波的本质

赫兹首次用试验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电力应用中的重大发明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使电力的广泛应用由可能变为现实,而在电力的应用中又产生了一系列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

电报

1838年摩斯(Samuel Morse)发明电报接收机,利用电流交替地通电和切断产生不同的信号,即点、划和空白,他以这三种不同讯号的组合造出表达26个字母和数位的电码,这就是以后全球通用的莫尔斯电码。

电话

1876年美国青年贝尔发明了靠簧片振动传声的第一具电话,他利用声音振动簧片,簧片附近的电磁铁随即把振动变成强弱变化的电流。电流经电线传到受话器,再利用电磁铁振动另一簧片,把电信号重新变成声音,从此人类的声音可藉由电线传到远方。

电灯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 1877 年开始对电产生之光进行研究,他发现电阻会发热,发热后会产生光,因而发明了电灯泡。

无线电通讯

1864年剑桥大学科学家马克士威结合了电和磁的知识,在理论上证明了无线电波的存在。1894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制作了第一架电波发射机。他的设计可以凌空发送一连串无线电波的信号。由于发送和接收设备之间不需用导线相连,这项技术就变成著名的无线电通讯。

矿石接收机

内燃机的发明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除了电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之外,另一项有代表性的技术成就是内燃机的发明。内燃机是燃料在汽缸内直接燃烧,由燃烧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或转子做功的动力机。广泛应用於卡车、拖拉机、公共汽车、船舶及机车,成为运输工具的主要动力机。

信息技术经历了多少次变革?

经过了5次变革第一次是语言的使用,语言成为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具。(时间:后巴别塔时代)

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现和使用,使人类对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取得重大突破,较大地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时间:铁器时代,约公元前14世纪)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书籍、报刊成为重要的信息储存和传播的媒体。(时间:第六世纪中国随代开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纪才进入臻于完善的近代印刷术)

第四次是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使人类进入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时代。(时间:19世纪)

第五是计算机与互连网的使用,即网际网络的出现。(时间:现代,以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为标志)

从古至今,人类经历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依次是什么?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语言的产生和应用为特征的。语言的产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信息技术革命,它成为人类社会化信息活动的首要条件。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文字、纸张的产生和使用为特征。没有文字,人类文明就不能很好地流传下来。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印刷术的发明为特征。它的发明解脱了古人手抄多遍的辛苦,同时也避免了因传抄多次而产生的各种错误。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电信传播技术的发明为特征的。我们今天能够方便地使用电报和电话与远方的亲友联系,都是靠它来服务的。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和通讯卫星的出现为特征的。

  • 评论列表:
  •  温人未芩
     发布于 2022-05-31 16:58:07  回复该评论
  • 行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积累了经验。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④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⑤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发展特征:①第二次工业

发表评论:

«    2025年5月    »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文章归档
标签列表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