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技术课程的内容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简介
指导意见
(1) 信息与信息社会。
(2) 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5)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教学内容
1.信息的概念
信息(含文字、数字、声音、图形、图像、光电信号等)、媒体、多媒体。信息是人类三大资源(材料、能源、信息)之一。
2.信息系统
信息源、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信息系统的(说明性)例子。
3.信息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的常见领域应用(管理与办公自动化、辅助教学、网络与远程教育、电子商务、CAD/CAM与CIMS、精细耕作与农业专家系统、远程医疗、社会保障与公益系统、网络浏览与电子邮件(因特网)、移动通信与IP电话)。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人工智能。
4.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组成(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核心和关键))。
5.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计算机技术的地位(信息社会的核心和关键技术)。
6.计算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硬件与软件。计算器、控制器、(内)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信息的表示。
7.信息技术的发展
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光通信)、光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巨型化和微型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
8.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简介
计算机的组成(硬件与软件)
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及其功能)。主机(含CPU、软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
9.计算机安全与道德
计算机使用的安全事项。病毒。信息安全。知识产权
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标有哪些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
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
小学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雷达计算机等
(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3)比较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
(2)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
(3)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 用计算机画画
(1)学会使用基本的绘图工具;
(2)学会绘制图形
(3)学会给图形着色
(4)学会编辑修饰图形
模块四 用计算机作文
(1)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2)学会文章编辑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
(3)学会插入图片艺术字(美术字)和表格
模块五 网络的简单应用
(1)了解有关网络的基本常识
(2)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下载并保存有用信息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了解多媒体素材类型
(2)学会一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编辑简单的多媒体作品
(3)学会展示多媒体作品
*模块七 LOGO绘图
(1)学会用LOGO基本绘图命令绘制基本图形;添加颜色;并组成组合图形
(2)学会用LOGO音乐命令演奏乐曲
(3)了解用控制命令操作机器人的方法
(4)了解LOGO简单编程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3
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教学目的与目标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设计评价和选取评价方法时首先要考虑期望通过评价得到什么信息,是知识、理解、应用、思维能力、操作技能还是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直接地将评价与期望的学习结果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讲,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理论测试、上机考核、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电子档案袋或观察等方法进行不同方面的评价,这些方法由于侧重点不同,评价所反映的内容与操作手段也会随之不同。
(一)理论测试与上机考核相结合来测试知识与技能地掌握情况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目标要求,不仅要理解有关概念及特征,还要熟练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评价中,不仅要有理论测试还要进行技能考核。理论测试适合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对于实际操作技能却不能很好反映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上机中考查学生的上机技能。实际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上机考核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反过来说,理论测试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核,还对以后上机技能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了知识基础。
例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中,不仅仅是语法、算法的理论掌握,还要求设计的程序能在具体环境中的真实性运用。这就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给学生一个真实性环境,来体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归纳出算法与程序设计应用的一般规律。
(二)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进行过程评价
新课改中要求“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这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中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同等重要。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怎么进行过程评价呢?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我认为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方法进行。
1、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法可由教师提供标准,让学生对照标准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行为状态和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也可加入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反馈等。让他们对照标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哪些方面是优秀的,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如何改进,对于教师教学的建议等。这种评价方式既关注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还会为我们教师以后的教学提供依据。表1-1是我在讲授Flash动画课时,给予学生的一张自评表。
2、小组互评
小组互评是建立在合作协作的基础上的。通过小组互评,不但让学生知道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养成协作共进的习惯,而且从横向上进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小组互评适合于大型任务或作品的制作中,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需要分工协作来完成任务,而且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中,要求有一定的环境支持。
例如,让同学们协作制作一个网页,需要搜集材料、素材加工、脚本编写、程序组织等方面的工作,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小组合作互评,来了解学生的制作过程及小组的制作情况。当然,教师与小组成员可以事先协商制定小组互评表。表2是进行网页设计课程中的一张小组评价表。
(三)建立电子档案袋,全面进行过程与成果评价
电子档案袋在信息技术实际教学中非常有用。电子档案袋一般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录最优作品的成果记录袋和展示进步过程的成长记录袋。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其中一种或者两者的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也就说明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每节课的教学,还要建立课程总发展观。既要重视现在的教学,更要重视以往学生的知识积累;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关注学生在取得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所运用方法和能力方面的发展。所以我认为电子档案袋的设立可以达到两者的合二为一,既可以通过电子档案袋看到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可以通过电子档案袋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例如:我在平时教学中,在教师机器或者服务器上根据班级建立树型目录,每位同学都有一个文件夹。平时学生可以将自己搜集的素材、学习过程中的体会、自己的作品分门别类的进行管理,形成学生电子档案袋。
在“成品作品”中,学生将自己最优作品放于其中,作为证明自己成就的依据;“素材收集”可以收集图片、网址、音乐等素材,为进行大型作业提供资料;“学习体会”可以包含学生对于学习的体会、作品的自我评价、对于教师教学的建议和意见等;“制作作品”包括学生的上机作业、作品草稿、修改稿等;“其他”内可以放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教师根据“成品作品”可以了解学生的最高水平,并适当给予指导和点评,当然其他同学也可以参与其中,作为一种交流和相互学习的。根据“制作作品”内作品的比较,了解学生阶段性进步,并提出需要改进或努力的地方。根据“学习体会”知道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学生对教师的建议,以利于及时改进教学。对于“其他”栏目的了解,可以看到学生个体的爱好、兴趣,以便于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
通过试行了电子档案袋后,我发现学生更喜欢学习信息技术课了,并且能够看到自己的成果,有一种成功和自信。我觉得这种方法在操作中虽然有些复杂,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但作为一种长期的、持续的评价方法是值得肯定的。
(四)使用观察法来进行表现性评价
观察法主要是对学生学习习惯、品质和态度方面的考察,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能力、爱好与情感进行观察记录。例如学生喜欢哪方面的东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投入的热情、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主动性、学生是否按规定要求上机、是否在上课期间打游戏、是否热爱机器设备、是否会解决简单硬件故障、上课纪律以及课堂任务完成情况等,形成一个印象,作为平时表现性评价。不过, 我们也应知道通过观察所获得的印象很容易是不完整的或带有偏见的。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注意观察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结合其他评价方法形成科学、合理、客观的结论。
总之,要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水平,评价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教师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改进,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才能获得教与学的双赢。
小学信息技术主要内容是什么?
小学信息技术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
1、信息技术初步。主要了解信息技术概念、计算机的组成、基本操作,认识多媒体和计算机在其他学科的一些应用。
2、操作系统的简单操作。
3、用计算机进行绘画。
4、用计算机作文。要掌握汉字输入的方法、会对文字进行处理、对文章进行编辑排版和保存。
5、网络的简单应用。会使用浏览器、百度搜索等查找收集资料,收发电子邮件。
6、也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就是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它的核心当然就是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