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
教育技术首先在美国发起它经历了经历了产生,发展和形成阶段。
产生阶段
关于教育技术的起源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它的产生应当推向更久远的古代。教育技术从发展过程看,可以追溯到古代部落教士对知识主体的分类,早期文化发明的用来积累和传播信息的象形文字或书写符号,每个时代都有其为完成一种文化教育而发明的一种教育技术或一套程序。
有的学者认为教育技术的真正始祖应该为古希腊各地齐聚雅典的修辞学,哲学雄辩术,伦理学等教师,他们用“技术”这个术语,按照某种系统的方式,应用知识于实际的教育艺术过程,他们为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讲认识规律公式化,对课题经行系统分析,设计教学方法,编写教材。
还有人认为:“从教育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了教育技术”。按这种说法,教育技术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对生产,生活经验的传递之始,随着时代的前进,人类为完成教育不断采用新技术,导致教育技术的发展。
有的认为17世纪-19世纪末的直观技术与哲学认识论(感觉论)应作为教育技术的初始阶段,以班级教学为认识形式、以书本、粉笔、黑板、图片、模型及口语为媒体的直观技术是较为简单和原始的教育技术。
有人把教育技术分为传统的和现代的,他们认为从教育产生到19世纪末这段时期是传统教育技术发展时期,主要以口头言语,形体技术,文字,印刷,直观技术为技术手段的教育活动。19世纪末随着媒体介入教育技术领域标志着教育技术从传统转入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时期。
以芬恩(J.D.Finn)为代表美国教育技术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教育技术起源于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即自动化,原子能时代,他们认为教育技术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并把视觉运动的兴起作为教育技术的发端。
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伊利(D.D.Ely)提出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主要方面追溯:视听教学运动,个别化教学,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
视听教学运动
1918至1928年的视觉标志着教育技术的开端,它是对长期以来盛行的形式主义教育方法特别是“言语主义”的改革,旨在教学中推行视觉媒体的应用,为学生学校抽象的教学内容提供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1924年具有视听双重特点的有声电影产生了,人们逐渐认识到有声电影在提高教育效果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和政府部分的高度重视。视觉教学扩展到视听教学。
二战期间学校的视听教学缺乏设备,资料和专家,发展缓慢,但在军队和工业的训练中得到大力发展。主要是应用投影器识别航空器和军事目标,航天员的飞行训练模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培养出了海,陆,空作战的合格士兵,把普通的男女青年训练成制造军火,船舶的技术工人。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视听教学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各种思想逐步孕育出来。如1946戴尔(E.Dale)的“经验之塔”,1947年全美教育协会的视觉教学部更名为视听教学部。
个别化教学
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skinner)掀起一场程序教学运动,对个别化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将教材分印在一些小段或框面上,每一段或框面都包括一项信息(刺激)、一个未完成的句子、或是一个待答问题(反应),以及正确答案(强化)。他在1954年发表的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根据自己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重新设计了教学机器,从而使美国50年代至60年代初程序教学运动达到高潮,后来发展成为不用教学机器只用程序课本的“程序教学”。60世纪后期,代价太高,学生兴趣减弱,使用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程序教学开始衰落。
形成阶段
20世纪60年初视听教学领域出现了新的趋势,受到传播理论和早期系统理论的影响。香农将传播学理论应用与教育领域产生了视听传播学。传播学的产生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转移到信源到受者的信息传播过程上来。与此同时,美国开始讨论教育技术的定义,如Ely1963年的定义。虽然程序教学在60年代衰落,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取而代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极盛时期。
在传播学向视听教学渗透的同时,系统理论也开始对教育、教学发生作用和影响。随着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的扩大,系统方法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方法,对教育技术的研究从过去单一媒体的特性研究转向了对媒体的系统开发及教育过程的系统化研究上,在研究人类学习和传播的基础上,对人类和非人类资源经行系统设计。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70年代初,美国的视听教学部从全美教育协会中分出而独立成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学者们也越来越关注教育技术的定义,如:1970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定义,1970年西尔伯定义,1971麦肯齐(Mac Kenzie)和厄劳特(Eraut)的定义,AECT1972定义,1977年定义,其中以AECT1972年定义比较权威,AECT于1977年将起正式文献化。与此同时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也在形成,以1987年加涅《教育技术学基础》一书的问世为代表。
90年代以后教育技术进入了网络发展阶段,多媒体系统,计算机网络运用于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受到关注。使得教育体系,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教育模式,教育体制,教育观念等发
在国外教育技术发展到哪一阶段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
1、萌芽阶段:主要特征是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为独立的学科.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西方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人,他们在阐述各种社会现象时同时阐述了教育现象,他们在提出其哲学、政治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教育观点.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主要特征是教育学成为一门原始状态的独立学科.
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教育学在整体和局部上都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代表人物有马卡连柯、克鲁普斯卡娅、杨贤江等.
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使教育学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代表人物有布鲁纳、赞科夫、瓦_根舍因、布卢姆等.
教育技术的概念、发展史?
一、教育技术的概念:(有三种不同的定义):
1、作为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对象的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育人技术及其创新整合的技术,核心是教学设计技术和课程开发技术。
2、AECT94定义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简称AECT)在1994年发布的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是目前中国普遍认可的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3、AECT05定义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二、教育技术的历史起源:
1、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做借鉴,英国、美国可作为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
2、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追溯:一是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这三个方面发展的起源不同,但都与”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这一发展轨迹。
三、教育技术的发展:
在教育发展的认识中流行着“四次革命论”。
1、第一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是由于人类社会有了专职的教师,把孩子们集合起来在一起学习。对年轻一代的教育责任,从家族手中转移到专业教师手中,引起了教育方式的重大变革。从此,那种随着家族在劳动中和日常生活中学习的形式,便成为特定的教师职业和学生跟随专业教师的学习形式。
2、第二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由于人类创造了文字,出现了文字体系,把书写作为与口语同样重要的教育工具,引起了教育方式的由此重大变革。从此可以不像过去那样,要把知识信息都装在脑子里,或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而可以书写下来或铭刻在木板和石头上。教育由口耳相传的单一信息传播方式转为以文字为主的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的传授,并增加了信息的来源和记录的可靠性。这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特别是自学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条件,教育活动效率自然又大大提高了一步。
3、第三次革命
第三次革命,由于印刷术的出现和班级授课制的完善。使用纸张印刷的教科书及便宜又方便,内容丰富、信息记载容量大,很快得到普遍运用。人们不仅可以向教师学习,也可以向书本学习,引起了教育方式的再一次变革。教科书的运用,极大的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使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增加,把知识传得更远。不久,班级授课制也随之产生,开始对大量学生进行编级分班教学。开创了人类社会对年轻一代进行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天地。其特征是:有规定的学习年限和课程表;班级学生的年龄和学力基本相同;教材统一,学习进度一致;教师面对学生集体授课,授课方法多种多样。这种“工业化大生产”的教育形式促成了“宝塔式”的教育制度,形成了所谓“精英”教育的体制。由于教师和教科书的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从人类教育整体上看,教育活动的效率又上了一个台阶。
4、第四次革命
第四次革命,是由于信息技术(例如,通信技术、同步卫星技术、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和系统科学方法、人类脑科学及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先后被引入到教育领域,正在引发和推动教育理念、方式、结构等的又一次重大的变革。学习资源不只仅限于教师和教科书,更多的教育媒体被引入到学习中。学习环境的扩展,使人类学习的场所丰富起来,“地球村”和全球性的学习这些前人们想都无法想象的事情成为现实,随之而来的,不仅是对教育理念、教育时间、教育形式、教育结构等方面的革命性、震荡性的冲击,而且必然引起教育的深刻、全面、广泛而持久地变革。
教育技术学在哪个国家领先
美国啊
(一)国外教育技术学发展简史
国外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初始阶段(17世纪-19世纪末)——直观技术与哲学认识论(感觉论)
在理论上直观技术是以哲学认识论(感觉论)为基础的。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曾说过,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官能,……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的关系,亦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从17世纪开始逐渐形成的,以班级教学为认识形式、以书本、粉笔、黑板、图片、模型及口语为媒体的直观技术是较为简单和原始的教育技术。
2.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媒体技术兴起与教育心理学理论
国外有人把这个阶段的教育技术称之为“教育中的技术”(Technology in Education)。这一阶段以视觉教育或听觉教育为特征。在理论上也脱离了哲学母体,不再仅是从认识论出发来描述了,而是开展了广泛的、有多个代表人物和流派理论探讨。然而各种理论又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没有形成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
19世纪末至20世纪,是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年代,其中尤以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最为突出。1822年,法国人尼克福、尼普斯发明的照相术在19世纪末广泛使用,1884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放映机并由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1885年在巴黎公映电影,德国的一位传教士发明幻灯。1900年,无线电传播人声试验成功,而后这些发明又都取得长足的进步,成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向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视听形象,使教学获得不同以往的巨大效果。1906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叫做《视觉教育》的书,1910年,克莱恩在纽约出版了第一本《教育电影目录》。然而,视觉教学作为一场正式的教学改革运动,是在1918年至1928年期间,这场运动称为视觉教学(Visual Instruction)运动,标志教育技术的发端。
与此同时兴起了播音教育,英国1920年马可尼剑佛电台播出了教育节目,每日两次。1923年成立了“教育播音咨询委员会”。1929年成立了“学校播音中央评议会”,每年评审教育节目1至4次。1929年美国俄亥俄广播学校成立。1931年日本、1932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相继开办了学校广播。并且使单纯的视觉教育与听觉教育逐渐被视听教育所代替。
视听教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爱德加·戴尔。他在其《视听教学法之理论》(1946年)一书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戴尔认为,人们学习时,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获得知识与技能比较容易。他用一个学习经验的塔形体图来表示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家普莱西在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设计了好几种自动教学机,并开展实验。然而由于教学机设计的问题和客观条件不成熟,普莱西的自动教学机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影响不大。直到50年代中期斯金纳发起新的程序教学运动,普莱西的早期贡献方为人们真正认识。
这个时期,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他在1954年发表的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根据自己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重新设计了教学机器,从而使美国50年代至60年代初程序教学运动达到高潮,后来发展成为不用教学机器只用程序课本的“程序教学”。再以后,他的理论应用于电子计算机,开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也成为教育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
3.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系统技术与教育技术学
60年代初,视听教学领域又出现了新的趋势,它同时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传播理论,另一是早期的系统理论。
香农(shannon)创立的信息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视听传播学。视听传播学主要涉及学习过程的讯息的设计和使用。传播学的产生,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从信源(教师或视听材料)到受者(学习者)的信息传播过程上来。
在传播学向视听教学渗透的同时,系统理论也开始对教育、教学发生作用和影响。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育设施以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发挥,不仅需要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更取决于系统中各要素的最优配合和协调一致。因此,只有用系统的观点对教育的各个部分(包括媒体)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考虑,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才是实现教育最优化的根本途径,于是逐渐由媒体应用转向了系统设计,由媒体技术进入系统技术阶段。
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兴起的时期,传播学、行为科学、系统设计渗透于教育之中,“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概念和专门术语逐渐形成。60年代初,Education Technology(教育技术)一词首先在美国一些书刊、杂志中出现,并很快在国际上传播开来。
美国从60年代开始讨论教育技术的定义,70年代意见相对集中。1970年美国总统咨询委员会在其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定义。[1]1972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提出了较权威的定义[2],1977年AECT将其定义正式文献化[3]。与此同时,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也在形成。以1987年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主编的《教育技术学基础》一书,最具代表性。
这个时期,其他国家也都开展了对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
(二)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
随着外国视听教育的发展,30年代视听概念引入我国。但在我国真正而且比较全面地探讨教育技术,是在80年代之后的事,教育技术学从此创立。
1.电化教育阶段(1978年以前)
20世纪初叶,幻灯传入我国,开始了最早的无声电影和幻灯教育手段。1936年,教育部在南京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这是我国最早的电教机构,至今在国家教育委员会仍设电化教育司。1936年教育界人士讨论确定了“电化教育”名称,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日〕西本三十二著、金溟若译的《学校播音的理论与实际》一书。1937年,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我国学者陈友松著述的第一本电教专著《有声教育电影》。1938年金陵大学设有“电化教育专修科”,1945年,苏州国家教育学院建立了电化教育系。1947年,北平师范学院建立直观教育馆。194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杜维涛译戴尔的名著《视听教学法之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于当年11月在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由留美电化教育专家萧树滋任管理科科长。1951年在北京辅仁大学教育系开设电化教育课程,由萧树滋主讲。1957年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开设了电化教育课。1958年,北京市建立了“北京市电化教育馆”。而后三年的经济困难和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电化教育未能很快发展。
2.定义、内涵探讨阶段(1978-1987年)
(1)电化教育是否更名为教育技术的讨论。在我国,真正进行电化教育讨论是从1982年开始的。1984-1986年这一讨论进入高峰期。讨论的议题是:要不要改名称?改作什么?大致有如下的主张:一是认为没有必要使用“电化教育”这个名称;二是认为应改为“教育技术”。经过讨论,取得了一些共识:我国的电化教育在本质上与国外的教育技术是相同的,两者的目的都是利用科技成果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并采用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去控制教育过程,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达到教学最优化。
这场讨论后,国家教委在1987年发布了“高师本科专业目录”,正式确定了“电化教育”的名称,而在1986年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教育技术硕士专业,教育技术学也就正式在我国建立起来了,同时出现了教育传播学、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三科鼎立的同步发展的格局[4]。
(2)教育技术定义、内涵的探讨。在讨论电化教育是否更名为教育技术时,也交织着对教育技术定义、内涵的探讨。当然这种探讨大多数是与电化教育作比较进行的[5]。分别从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教育技术学的方法等这些方面来探讨教育技术的定义、内涵。在涉及教育技术定义内涵的表述时,又大多是介绍西方国家的。
(3)教育技术本质的争鸣。教育技术本质,是一个涉及教育技术内涵又涉及教育技术学在教育科学中的地位和归属的问题。什么是教育技术的本质?大致有下面几种观点:
一是工具说。持这种观点者认为,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是为达到所定的教育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只是一种辅助作用。二是方式说。认为教育技术从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它所涉及的是教育的某个部分,而不是教育领域全部。它并没有自己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只是采用新的形式传递教育内容。三是要素说。持这种观点者主要依据美国教育技术专家海涅克的“三P”(products、process、planning)结构论。教育技术在如下三个方面都是重要的要素:在手段和工具上;在解决实际教学任务过程中;在媒体因素、人的因素构成的人-物-人关系系统内。
3.学科体系形成阶段(1987年至今)
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形成基于三个原因:国外教育技术学的介绍与借鉴;我国在80年代中期对教育技术学有关理论方面的系统探讨;1986年教育技术学学科在我国的正式确定。
教育技术学充分利用了众多的现代科技成果,吸收前沿科学的方法论精华,使教育技术趋于系统化和科学化,从而完善了它的理论体系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哪几个主要阶段
初始阶段(17世纪-19世纪末)——直观技术与哲学认识论(感觉论)
在理论上直观技术是以哲学认识论(感觉论)为基础的。英国唯物主义
哲学家
培根曾说过,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说:“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
体的一切官能,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的关系,亦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
而对对象的占有。”从17世纪开始逐渐形成的,以班级教学为认识形式、
以书本、粉笔、黑板、图片、模型及口语为媒体的直观技术是较为简单和
原始的教育技术。
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媒体技术兴起与教育心理学理论
国外有人把这个阶段的教育技术称之为“教育中的技术”(Technology
in
Education)。这一阶段以视觉教育或听觉教育为特征。在理论上也脱离了哲学
母体,不再仅是从认识论出发来描述了,而是开展了广泛的、有多个代表人物
和流派理论探讨。然而各种理论又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没有形成教育技
术学的理论体系。视听教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爱德加·戴尔。他在其《视
听教学法之理论》(1946年)一书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戴尔认为,人
们学习时,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获得知识与技能比较容易。他用一个
学习经验的塔形体图来表示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俄亥俄州立
大学心理学家普莱西在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设计了好几种自动教学机,并开展
实验。然而由于教学机设计的问题和客观条件不成熟,普莱西的自动教学机对
教育技术的发展影响不大。直到50年代中期斯金纳发起新的程序教学运动,普
莱西的早期贡献方为人们真正认识。这个时期,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新行为
主义学习理论。他在1954年发表的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
根据自己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重新设计了教学机器,从而使
美国50年代至60年代初程序教学运动达到高潮,后来发展成为不用教学机器只
用程序课本的“程序教学”。再以后,他的理论应用于电子计算机,开始了计
算机辅助教学(CAI),也成为教育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
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系统技术与教育技术学
60年代初,视听教学领域又出现了新的趋势,它同时受到两个方面的影
响,一是传播理论,另一是早期的系统理论。香农(shannon)创立的信息论
引入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视听传播学。视听传播学主要涉及学习过程的
讯息的设计和使用。传播学的产生,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从信源
(教师或视听材料)到受者(学习者)的信息传播过程上来。在传播学向视
听教学渗透的同时,系统理论也开始对教育、教学发生作用和影响。教育是
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育设
施以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
发挥,不仅需要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更取决于系统中各要素的
最优配合和协调一致。因此,只有用系统的观点对教育的各个部分(包括媒体)
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考虑,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才是实现教育最优化的
根本途径,于是逐渐由媒体应用转向了系统设计,由媒体技术进入系统技术阶
段。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兴起的时期,传播学、行为科学、系统设计渗
透于教育之中,“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概念和专门术语逐渐形成。
60年代初,Education
Technology(教育技术)一词首先在美国一些书刊、杂
志中出现,并很快在国际上传播开来。
望采纳~~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初始阶段(17世纪-19世纪末)——直观技术与哲学认识论(感觉论)
在理论上直观技术是以哲学认识论(感觉论)为基础的。英国唯物主义
哲学家 培根曾说过,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说:“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
体的一切官能,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的关系,亦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
而对对象的占有。”从17世纪开始逐渐形成的,以班级教学为认识形式、
以书本、粉笔、黑板、图片、模型及口语为媒体的直观技术是较为简单和
原始的教育技术。
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媒体技术兴起与教育心理学理论
国外有人把这个阶段的教育技术称之为“教育中的技术”(Technology in Education)。这一阶段以视觉教育或听觉教育为特征。在理论上也脱离了哲学
母体,不再仅是从认识论出发来描述了,而是开展了广泛的、有多个代表人物
和流派理论探讨。然而各种理论又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没有形成教育技
术学的理论体系。视听教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爱德加·戴尔。他在其《视
听教学法之理论》(1946年)一书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戴尔认为,人
们学习时,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获得知识与技能比较容易。他用一个
学习经验的塔形体图来表示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俄亥俄州立
大学心理学家普莱西在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设计了好几种自动教学机,并开展
实验。然而由于教学机设计的问题和客观条件不成熟,普莱西的自动教学机对
教育技术的发展影响不大。直到50年代中期斯金纳发起新的程序教学运动,普
莱西的早期贡献方为人们真正认识。这个时期,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新行为
主义学习理论。他在1954年发表的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
根据自己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重新设计了教学机器,从而使
美国50年代至60年代初程序教学运动达到高潮,后来发展成为不用教学机器只
用程序课本的“程序教学”。再以后,他的理论应用于电子计算机,开始了计
算机辅助教学(CAI),也成为教育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
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系统技术与教育技术学
60年代初,视听教学领域又出现了新的趋势,它同时受到两个方面的影
响,一是传播理论,另一是早期的系统理论。香农(shannon)创立的信息论
引入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视听传播学。视听传播学主要涉及学习过程的
讯息的设计和使用。传播学的产生,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从信源
(教师或视听材料)到受者(学习者)的信息传播过程上来。在传播学向视
听教学渗透的同时,系统理论也开始对教育、教学发生作用和影响。教育是
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育设
施以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
发挥,不仅需要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更取决于系统中各要素的
最优配合和协调一致。因此,只有用系统的观点对教育的各个部分(包括媒体)
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考虑,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才是实现教育最优化的
根本途径,于是逐渐由媒体应用转向了系统设计,由媒体技术进入系统技术阶
段。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兴起的时期,传播学、行为科学、系统设计渗
透于教育之中,“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概念和专门术语逐渐形成。
60年代初,Education Technology(教育技术)一词首先在美国一些书刊、杂
志中出现,并很快在国际上传播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