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首都医科大学有二本或专科吗?
首都医科大学有二本和专科。
截至2015年5月,学校校本部设有10所学院和1所研究院,包括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中医药学院、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护理学院、燕京医学院、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
截至2019年4月,学校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中医);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
6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1个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学校7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排名,其中,1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前1‰,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5‰。
扩展资料:
成人高考报考条件
想要报考临床医学、口腔学、中医学、预防医学等临床类专业的考生,必须有省级卫生部门颁发的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的资格证书,如果考生之前学过临床类的专业并且是国家认可的普通中专的学历,也是可以报考的。
对于有县级以上卫生部门发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且自己有中专学历或是中专水平证书的乡村医生也是可以报考的。
想要报考首都医科大学成人高考护理专业的考生必须有升级卫生部门的执业护士证书才行。对于报考首都医科大学成人高考其他专业的考生必须是从事医药、卫生事业的在职人员才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首都医科大学
医学技术学院是几本
北华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是一本院校,学院现有一个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创建拟19820是我国最早开设的医学检验本科专业。
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特色专业。学院现有全日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有708人。硕士研究生有86名,其中留学生两名。
办学历史
2019年4月25日,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正式成立。
作为2018年教育部首批5所医学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高校之一,天津医科大学也是2019年全国招收医学技术硕博士生的3所院校之一。
学校整合已有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和眼视光技术等本科专业的基础上成立医学技术学院,同时与深睿医疗、天津联通、天河超算中心合作设立医学职能技术联合实验室、医学数据超算联合实验室、互联网医疗联合实验室等,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联合攻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广东医科大学是一本吗
广东医科大学是一本。
广东医科大学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并在东莞设立校区,是一所以医学为主要办学特色的涵盖医、理、管理、法、工、文、经济学等7个学科门类的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万余人,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妇儿医学院、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学院(部)。
学科建设:
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4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攀峰重点学科1个、省级优势重点学科2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
以上内容参考:广东医科大学官网——学校简介
锦州医科大学属于几本院校?就业前景如何?
锦州医科大学属于二本院校。有3个一本专业: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和麻醉学。其余专业为二本专业;也有部分高职专业:如畜牧兽医等。
就业前景
锦州医科大学采取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2017年以毕业生就业率92.49%居培养结果在全国排行第650名。
锦州医科大学的优势专业
1、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际示范专业——临床医学。
2、省际示范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3、省级特色专业——口腔医学。
4、省级品牌专业——畜牧兽医、水产养殖技术。
5、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6、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锦州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是211院校吗?
福建医科大学不是211工程高校。
学校位于福建福州市,是福建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是福建省卫生人才培养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福建医科大学前身是1937年创办的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1939年改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1949年改称福建医学院,1969年与福建中医学院、华侨大学医疗系合并,成立福建医科大学。1982年更名为福建医学院,1996年4月更名为福建医科大学。200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建设高校,同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历史
民国26年(1937年)6月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创办于福建闽侯县,因抗日战争迁往闽北沙县。同年8月,定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学制6年,毕业生授医学士学位。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回福建闽侯县,在闽侯县省立医院和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旧址(吉祥山)重建校舍,医科学习年限为6年,医学专修科为5年。当时仅有基础学科教师19人,兼职教师3人。
1949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接办福建省立医学院,改为福建医学院,学制5年。
1951年,除原设的医学本科专业外,增设医学专科(3年制),还附设中级卫生教育师资专修班。
1958年,该院从吉祥山迁到八一七中路西洋村新校舍。
1970年,福建医学院奉命与福建中医学院合并,迁到泉州华侨大学校址,华侨大学医学系并入,改为福建医科大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5月,学校共有教职医护员工10700多人(含附属医院),其中校本部1200多人。在学校1450名专任教师(含附属医院临床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占40.21%,硕士学位以上占85.17%,高级职称占68.34%。博士生导师138名,硕士生导师787名。
学校专任教师中有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领军人才1人,“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3人,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8人,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4人,福建省“百人计划”人选8人,福建省“外专百人计划”人选1人,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1人,“闽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19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3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4人,福建省特支计划人选21人,海西产业人才高地领军人才1人,福建省优秀专家22人,福建省优秀人才6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3人,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13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52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29人,福建省高校创新团队6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健康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文理艺术学院、协和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省立临床医学院、福总临床医学院、临床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研究部、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0个学院(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省中医、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1个,省“211工程”重点学科2个,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特色专业8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4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血液病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药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
福建省特色专业:应用心理学、医学检验、社会工作、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预防医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护理学
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和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临床医学、护理学、基础医学、药学
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公共管理
福建省高等院校“211工程”重点学科:血液病学、分子医学
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血液病学、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外科学、病原生物学、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病学、口腔临床医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药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福建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应用心理学
学术科研
截至2017年5月,学校拥有4个院士工作站。拥有肿瘤免疫药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唯一的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闽台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
学校还建有福建省创新抗体药物技术重大研发平台、福建省CAR-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创新平台、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福建省消化系疾病研究室、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福建省生殖医学工程中心、福建省分子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眼科研究所、福建省内分泌研究所、福建省腹部外科研究所、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福建省肝胆外科研究所、福建省耳鼻咽喉研究所、福建省胸心外科研究所、福建省老年医学研究所、福建省临床免疫研究所、福建省烧伤研究所、福建省骨科研究所、福建省超声医学研究所、福建省冠心病研究所、福建省神经外科研究所、福建省肝病科学研究中心、福建省食品安全风险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
2011年至2017年5月,学校获各类科技项目2800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300多篇,获授权国家专利124件,获省科技奖36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获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福建医学科技奖68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21项,获省紫金科技创新奖5项,获省运盛青年科技奖7项。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1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1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总量171.93万册,电子图书440.27万册,电子期刊81万册,学位论文967.06万册,音视频44645小时,数据库79个(包含子库),其中包含CNKI、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39个,OVID外文医学检索平台、LWW医学全文期刊、EBMR、BP、FMRS、牛津、海量外文图书等外文数据库34个,自建库4个,附属医院数据库2个。数据存储容量总计近60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