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野山鸡养殖方法_野捉山鸡的方法
- 2、山鸡养殖技术
- 3、山鸡怎样养
野山鸡养殖方法_野捉山鸡的方法
野山鸡又叫野鸡、雉鸡。性情活泼,善于奔走而不善飞行,喜欢游走觅食,奔跑速度快。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野山鸡养殖 方法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野山鸡养殖方法
野山鸡养殖方法:饲料
野山鸡系杂食性禽类,以植物种子(如大麦、玉米、杂草籽等)、嫩草、蔬菜等为主。为使山鸡达到最佳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要求,最好根据山鸡不同时期,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提供均衡营养的配方饲料。
野山鸡养殖方法:光照
夏季天气炎热,山鸡的采食高峰期一般在早上和晚上。因此,在天亮前2小时开灯,并供水供食,晚上也要开灯2~3小时。在开灯时间里,饮水、饲料必需充足,光线不易太强,每平方米3~4瓦的灯泡即可。一般日喂3~4次。每次喂料间隔时间应拉长,饲料的营养成分应全面,代谢能2700~2750千卡,粗蛋白23%以上,必需氨基酸齐全,并注意微量元素的添加和青饲料的塔配。
野山鸡养殖方法:环境
在禽类养殖中,山鸡项目在场舍投资可算上较大的。从科学节省的角度,种鸡应才取平养、商品鸡最好采取网笼。平养种鸡场舍应选择在有利于排水干燥、背风向阳、无污染源、交通方便又不近村庄、厂矿,较为清静并有生卫水源和电源的地方。每间鸡舍以32平米为宜,规模养殖,每栋鸡舍长36米,宽8米、高2米以上,鸡舍前设有活动场地,每间舍场之间用尼龙网或铁丝网分隔,上有防飞网。笼养商品鸡场舍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利用旧厂房、库房改造。
在炎热的夏季尽量给山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条件的可把鸡舍搬迁到树木茂密的地方,如不能搬迁,一定要塔遮阳篷,防止太阳光直射在山鸡身上。夏季一般采用室外养殖或室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既有运动场,又有遮风避雨的地方,不论昼夜必须保持空气流通新鲜。
野山鸡养殖方法:温度
育养雏鸡温度最重要,保温 措施 一定要到位成活率又很大程度由他决定在开始的头三天以35℃为宜,以后每隔二天降一度,10天后视其情况灵活掌握。相对温度一般以65%为宜。雏鸡出壳后等起羽毛干燥后将其移至育雏室休息,过24小时为其水以实现雏鸡的开始工作。
野山鸡养殖的病害防治
1、白痢病:雏山鸡1月龄前最易发生此病。
症状:病雏衰弱怕冷,相互拥挤堆于热源周围,怕光、闭眼垂翅、精神不振,饲料减少、饮水量增加,垫料很潮湿,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特征是拉灰白色粘液,带有泡沫样的稀便,并糊满肛门周围羽毛。解剖直肠,内壁有血丝及石灰样块,部分有腐烂现象。
治疗:按雏鸡公斤体重计算用药,痢特灵每次每公斤7.5毫克、氯霉素每次每公斤50毫克,同时加入适量的VBCO、VC均匀混合于2小时内食完的饲料中,一天2次,连喂5天,停3天,再喂3天。注意:痢特灵、氯霉素均难溶于水,加入水中会沉淀,雏鸡摄入后易导致痢特灵中毒。
预防:最有效的方法是种蛋须来自于净化后的种禽场,而且对当天收集的种蛋及入孵前和出雏前要进行消毒,这就要求购种者须到管理严格、技术力量过硬的规模大种禽生产场家去购买,才能确保养殖效益。同时打扫雏鸡舍,保持清洁,垫料干爽,及时分群,减少密度也很重要。在育雏期间,水中添加0.1%的土霉素,也有一定的效果。
2、球虫病:20~60日龄小山鸡在密度大、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的情况下较易得此病。
症状:病鸡精神不振,怕冷集群,但不打堆,羽毛松散,翅膀下垂,嗉囊膨大软如球,饮水、饲料均减少,粪便特征是拉果酱样或带血丝的粪便,有恶臭。
治疗:每只雏鸡每次用3000单位青霉素放入水中(注意:饮水须在2小时内饮用完,以防青霉素水解,减低疗效),每天2次,氯丙呱每公斤料加3片,每天2次,连用7天,一般第2天即可见效。
预防:雏山鸡从2~3周龄开始,用痢特灵5~10毫克/千克/日分2次配料,连用5天为一个疗程。
以上2种疾病发生期间要加强护理,发现弱、病雏及时隔离,加强保温,另加8%葡萄糖于水中,促进体质恢复,提高成活率,实践证明效果卓著。
山鸡的外形特征
山鸡的体形较家鸡略小,但尾巴却长得多。雄山鸡体长90~100厘米(包括尾巴),尾长41~53厘米,体重1000~1500克。雄山鸡羽色华丽,头顶黄铜色,两侧有微白眉纹;眼周裸出,喉和后颈均黑色,颈部为鲜艳的紫绿色,并具有一明显的白色颈环(环颈雉即因此得名);背部前方为金黄色,向后转栗红色,再后为橄榄绿色,均杂有黑白斑纹;腰侧纯蓝灰色,向后转栗色;胸呈金属带紫的铜红色;尾羽长,尾羽中央黄褐色,两侧紫栗色,具有横斑。雌山鸡体形较小,羽色暗淡,大都为褐色和棕黄色,并杂以黑斑;眼栗红色;嘴淡褐色,基部转黑;尾上黑斑缀以栗色更为显著,尾羽较短。脚红灰褐色,爪黑色。山鸡的不同品种之间,其形态特征不尽相同。
下一页更多精彩“山鸡的 饲养 技巧”
山鸡养殖技术
山地鸡养殖技术1.建造农舍。野鸡养殖场应位于干燥、地势平缓、向阳背风的地方。在比较安静的地方,养山鸡鸡舍的要求和家养鸡舍差不多。鸡舍的面积可以根据饲养规模来确定,鸡舍可以使用旧房间。猪圈和牛舍前后多余的地方要重建,三面墙一面开。开放面外应留有一定的操场,约为室内面积的两倍。养鸡场的地面要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地面要平整,最好做成水泥地面,方便清洁。操场周围可建1.8米左右的砖柱,顶部和四周可加挡块,或用铁丝网代替尼龙网。安装砌块时,可在南面建一个30-100厘米高的矮墙底座,然后安装砌块,可加长。操场和鸡舍的总面积要在30只鸡以内,每个摊位150或300只雏,要在100平方米以内。如果场地大,可以分成几笔。因为种鸡在与鸡交配前要分开饲养,所以至少要建两个鸡舍并进行改造。同时,鸡舍内要准备食物槽和饮水槽。水槽可以用木屑制作,一般1米长,5厘米宽,5厘米高。食槽可用大眼铁网或小木片固定,防止鸡进入食槽,食槽可用塑料盆或其他容器代替。有条件的话,可以买一个专用的塔秦水器。因为鸡很喜欢沙浴,所以可以在操场上放沙子(河沙,石沙都可以),也可以把沙子放在一个大塑料盆里,放在操场上。应该注意保持沙子的清洁和干燥。2.鸡育种技术雉鸡饲养阶段的划分:0-6周龄为育雏期,7-12周龄为繁殖期。(1)适时饮水和进食:雏雉应在孵出后24~36小时进食。吃饭前,他们应该喝水。最好在饮用水中加入5%的葡萄糖或0.1%的高锰酸钾。对于不懂喝水的雏雉,应尽快喝水,喂完水后1~2小时再吃。配料应该是软的,可口的,有营养的,容易消化的。前3~5天最好喂湿料。每次投料前清理余料。刚开始进餐时,每隔2~3小时诱导一次食物,以后逐渐加大间隔。0~2周每天6次,3~4周每天5次。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采食量也随之增加,长到接近成年体重时,对饲料的需求趋于稳定。(2)温湿度控制:育雏的适宜温度为1-3天35-34℃,4-7天33-32℃,2周31-28℃,3周27-24℃,4周23-22℃,5周后保持常温。相对湿度在1~10日龄为65%~70%,11日龄后为55%~65%。(3)密度:随着年龄的变化,其重量和需水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应及时调整饲养密度,增加水槽和食槽的数量。网箱或箱式育雏的密度为:1~10日龄50~60窝/m2,10~20日龄30~40窝/m2。之后可转入立体笼(蛋雉育雏用四层笼),21~42日龄20~30窝/m2,43~60日龄10~20窝。(4)通风与室内环境控制:室内空气流通不畅、氨气浓度过高会直接影响野鸡的生长发育,可诱发慢性呼吸道疾病、眼疾等疾病。经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及时清理粪便和清洁地面,保持适宜的温度,定期给鸡消毒,及时疏散密度。改善室内环境是提高雏雉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5)光照时间控制:幼龄山鸡对光照没有严格要求。第一只野鸡24小时光照1-3天,20-22小时光照4-7天。之后根据野鸡的喂食情况,会很快转为自然光照。3周左右山鸡转入立体笼时,第一天晚上要充分光照,让山鸡尽快适应新环境。使用3瓦/平方米以上为宜。大部分野鸡进食饮水后,可以利用自然光照。6)免疫:根据本领域情况制定免疫方案。3.成人文化技术幼雉可关在笼子里6~7周,然后转移到地面平养或转移到饲养的雉鸡笼子里。从18周龄开始的时期是山鸡生长最快的阶段,平均日增重10-15g,达到20周龄,基本接近成年山鸡体重。因此,对6~20周龄雉鸡的饲养管理是保证繁殖雉鸡生长发育的关键。在做好各项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转群时间及注意事项:一般3月底至4月中旬孵化的雏鸡,饲养至6-8周龄时转群,夏季孵化的山鸡饲养至5-6周龄时转群。换班前3天,应安排专人在夜间工作,并给予24小时照明。还要注意隔离饲养弱雏,及时淘汰病残雏。翻地后1~2周,选择温暖无风的天气,打开门窗,让其在室内和室外运动场做短期活动,然后逐渐延长,晚上在室内行驶。(2)后备雉鸡的限量饲养:确定后备繁殖的配种雉鸡,除了在6-8周龄进行初步选择外,还要控制体重,防止过度育肥,以保证繁殖期有较高的产蛋率和受精率。具体措施是:降低膳食中蛋白质和能量的含量;增加粗纤维和青饲料的用量;减少喂食次数;增加运动量;限制喂食量等。(3)第二次破喙防止啄癖:野鸡是野生的,喜欢啄异物。饲养的雉鸡生长迅速。如果某些营养素缺乏,或者环境不理想,或者密度过高,更容易发生啄癖。为了有效防止啄癖,第二次切喙可以在5-10周龄之间进行,方式与家鸡相同。(4)禁止霉变变质饲料预防曲霉菌病:饲养初期的山鸡易患曲霉菌病,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因此,在饲养管理中应注意禁止霉变变质的饲料和发霉的垫料,控制好室内环境,保持所需的湿度,经常用过氧乙酸对鸡进行消毒,在转移到鸡群前用火焰喷射器将地面和可燃器具焚烧,以预防此病。雉鸡养殖技术(1)雉鸡群的建立。一般每个雉鸡群的建立都经过两次以上的选拔:第一次选拔在每年的10-11月进行,后备群是根据品种标准、生长发育情况、健康情况严格选拔形成的;第二次评选于次年1月至2月进行。选择标准为:雄雉羽毛丰满鲜艳,羽束直立,胸宽而深,体大,体格粗壮,雄性强;雌雉的身体笔直呈椭圆形,羽毛紧密而有光泽,尾巴不能着地,腿和眼睛完美无瑕。有条件的话,可以在2月底3月初进行第三次选择,淘汰不符合品种特征,或者雄性不强,精神状态不好,雌性雉鸡不红或者从3月初尾巴拖地的个体。至此,经过2~3次选择和淘汰,就可以确定雉鸡的种类了。(2)山鸡养殖技术①放生月份和利用期:在良好的人工驯养条件下,雄性雉鸡一般在9-10个月达到性成熟,雌性雉鸡在10-11个月后达到性成熟。如果已经到了繁殖季节,可以考虑适时配送。在中国北方,分发通常在3月中旬左右,在中国南方,分发通常在2月初。一般生产地的野鸡一年换一次,但第二年同组野鸡死亡率明显低于第一年。产蛋量和受精率变化不大。②雉鸡群体大小和雌雄比例:繁殖季节雉鸡群体不宜过大,一般100~150只雉鸡为一个群体,在鸡群之间设置屏障遮挡视线,以免影响交配。在一般营养和管理水平下,雌雄比例可确定为1:4,此时受精率可达85%以上。如果饲料营养和管理水平高,可适当增加每只雄雉和交配雉鸡的数量,比例变为1:5~1:6。③适当交配:交配时间的确定必须考虑温度、繁殖季节、营养水平等因素。生长发育好的野鸡可以稍加改善,发育不好的可以延后。交配时间也可以通过试交配来确定。方法是先尝试把1~2只雄雉放入雌雉群,看雌雉是否愿意“交配”。实践证明,放生时间应由母雉的行为来控制,如鸣叫、脸红或筑巢等。过早放生不仅影响育雏成活率,还会促使雉鸡过早衰老,影响后期育雏卵的受精率,过晚则会造成育雏卵的浪费。④保护“皇子雉”,设置屏障:公雉进入母雉群后,经过几天的战斗,“皇子雉”产生,“皇子雉”在母雉群中享有第一交配权。雄性雉鸡群在排好顺序后不允许随意进入新的雉鸡,以保持“王子雉鸡”的地位,这样可以减少体力消耗,稳定雉鸡群。但“王子雉”有不允许其他雄雉交配的特点,所以需要在网内或运动场上设置屏障,每100平方米放置3~4个塑料瓦、树枝或假山,以提高产蛋率和受精率。
山鸡怎样养
山鸡俗称野鸡,山鸡不仅具有艳丽的外表,其肉质鲜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肉食禽类品种。目前山鸡养殖规模小、养殖户少,因此市场上供不应求。现将山鸡养殖技术分享如下,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养殖场地的选择
场地选择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场地大小、地势条件、水源、阳光是否充足、防疫条件等。
1、场地大小。场地要足够大,保证山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2、场地宜在清爽、开阔、高朗地带,供水以及排水良好。场地内还要有遮阴措施,如各种树木等,保证山鸡有好的活动场所。最好选择深山草地,没有传染病,空气好、地质好、水质好,杂草树木多,这样更有利于山鸡的散养。
3、有利于防疫。养鸡场地不宜选择在人烟稠密的居民住宅区或工厂集中地,宜选择在较偏远而车辆又能达到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不易受疫病传染,有利于防疫。
山鸡生活习性
1、山鸡的食性。山鸡的食物多种多样,植物的嫩叶、果实以及种子等都可以作为它的食物,如各种谷物杂粮等。一般情况下,山鸡也喜欢食一些小虫子,如各种昆虫等。
2、 山鸡生理习性。山鸡一般靠爪子在陆地上行走,而不善于飞行。而且飞行距离很近,有时靠跳跃行进。
3、 繁殖。养殖大约10 个月左右的山鸡就可以繁殖了,春末夏初是山鸡繁殖高峰期。每年可以产两窝蛋。
饲养管理技术
1、合理饲喂。采用鸡的专用饲料,另外可适当增加玉米、高粱等饲喂。此外还要保证山鸡有充足的饮水。在此基础上还需适当添加青草,绿叶饲料,这样可以为山鸡补充维生素,帮助山鸡更好进行消化。
2、 控制鸡舍的温度和湿度。一般情况下育雏温度为25 ℃ ~ 35 ℃。到5 周后就可以在常温下饲养了。
3、 控制密度。养殖初期一般每平方米养10 只左右,一段时间后可按山鸡的重量、大小以及性别进行分群饲养,使其密度逐步降至每平方米6 只左右。同时,应设置足够的料槽以满足山鸡的采食。
4、 在鸡舍内安放栖架,防啄癖。育肥鸡舍内外应放置栖架,供野鸡栖停使用,这样不仅可充分利用养殖空间,还有利于减少啄癖。
饲养时的注意事项
1、在鸡舍内放一些富含纤维素的青绿菜叶,这样不仅为鸡补充了维生素和纤维素,也可以避免鸡啄羽现象的出现。
2、 提高饲料中食盐的添加量,也可以在饮水中添加食盐,并保证供水充足。
3、 保持养殖场内安静整洁,尽可能使养殖环境与野生的自然环境一致,以减少外界因素的影响。
4、 一般3 ~ 4 月孵化的雏鸡饲养至6 周龄时即可转群,夏季孵出的雏雉饲养至5 周龄即可转群,并且转群之前要给与足够的光照。
5、 禁用变质发霉饲料。育成前期的雉鸡对曲霉菌易感,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因此在饲养管理中应注意禁用发霉变质饲料,控制好舍内环境,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经常对鸡舍进行消毒处理,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对山鸡进行一次疾病检查,保证山鸡健康正常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