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浙江省六大产业是哪些
浙江的六大产业主要有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生物技术
2011年浙江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温州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累计完成投资70亿元。规划到2015年,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生物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将达1500亿元,年均增长39%,占全市工业经济总产值15%,初步形成具有温州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
另外2012年3月份 浙江省政府近日发布《关于“十二五”时期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为进一步促进产业的调整做
《意见》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生物技术
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六大重点行业新建(含搬迁)项目在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环境准入要求的基础上,原则上进入已完成规划环评审查的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
二是加快产业升级。坚决关闭规模小、能耗高、污染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和生产线,加快或提前淘汰国家和省明确的产业结构调整淘汰类产品、工艺和装备。
三是加强污染治理。对于水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超过许可排放总量、影响集中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的企业,除依法处罚外,必须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将被责令停产、关闭。
四是规范日常管理。六大重点行业要建立完善的节能环保组织体系、健全的环保规章制度和规范的环保台账系统,配备专职、专业人员负责日常环保管理。企业每个厂区原则上只能设置1个标准化废水排放口和1个清下水排放口。
五是严格执法检查。加强联动,整合资源,严肃查处违法建设、经营和违法排污案件,挂牌督办一批群众反映强烈、污染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污染高耗能企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在重点行业企业和园区设立环保监督员,严防污染反弹。
六是加强长效监管。各地要建立分片包干检查责任制,落实长效监管责任。实行现场检查责任制,将历次检查的负责人及检查、监督结果记录在案,并纳入企业一厂一档环保档案系统。
出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们浙江的六大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生物技术。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建设美丽浙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监督管理活动。第三条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省、设区的市、县(市、区)应当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和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职责分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监督管理相关工作。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共同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本辖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相应机构,配备必要人员,建立并实行网格管理人员生态环境保护日常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制止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并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鼓励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业主公约。第七条 开发区(园区)管理机构应当编制区内环境基础设施规划,组织建设与开发区(园区)发展相适应的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固体废物收集贮存转运等配套环境基础设施,建立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制度,指导、监督区内企业依法排放和处置污染物。第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保障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物资、技术的投入,加强对从业人员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培训,定期开展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增强生态环境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行业规范,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引导和督促会员单位依法生产经营,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公民应当遵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日常生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依法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支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用。
省科技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编制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重点科技项目清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攻关和技术转化、应用、集成、示范,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纳入教育培训内容,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加强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舆论监督。第二章 污染防治第十一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依法编制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调整,确需变更或者调整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报批。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会同同级有关部门依据上级和本级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相关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跨行政区域的专项规划,由共同上一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编制。
跪求浙江省2008年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1 地基基础和一下空间工程技术
1.1桩基新技术
1.1.1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1.1.2长螺栓旋水下灌注成桩技术。
1.2地基处理技术
1.2.1水泥粉煤灰碎石桩(GFG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
1.2.2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
1.2.3真空顶压法加固软基技术
1.2.4强夯法处理大块石高填方地基
1.2.5爆破齐淤法术
1.2.6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
1.3深基坑支护及边坡防护术技术
1.3.1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
1.3.2预应力锚杆施工技术
1.3.3组合内支撑技术
1.3.4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
1.3.5冻结排桩法进行特大深基坑施工技术
1.3.6高边坡防护技术
1.4地下空间施工技术
1.4.1暗挖法
1.4.2逆作法
1.4.3盾构法
1.4.4非开挖埋管技术
2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2.1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
2.2自密实混凝土技术
2.3混凝土耐久性技术
2.4清水混凝土技术
2.5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
2.6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3 高效钢筋与预应力技术
3.1高效钢筋应用技术
3.1.1 HRB400级钢筋的应用技术
3.2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
3.2.1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
3.2.2 HRB400钢筋焊接网
3.2.3焊接箍筋笼
3.3粗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
3.4预应力施工技术
3.4.1无粘结预应力成套技术
3.4.2有粘结预应力成套技术
3.4.3拉索施工技术
4 新型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
4.1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
4.2早拆模板成套技术
4.3液压自动爬模技术
4.4新脚手架应用技术
4.4.1碗扣式脚手架应用技术
4.4.2爬升脚手架应用技术
4.4.3市政桥梁脚手架施工技术
4.4.4外挂脚手架和悬挑脚手架应用技术
5 钢结构技术
5.1钢结构CAD设计与CAM制造技术
5.2钢结构施工安装技术
5.2.1厚钢板焊接技术
5.2.2钢结构安装施工仿真技术
5.2.3大跨度空间结构与大型钢构件的滑移施工技术
5.3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
5.4预应力钢结构技术
5.5住宅结构技术
5.6高强度钢材应用技术
5.7钢结构的防火防腐技术
6 安装工程应用技术
6.1管道制作(通风、给水管道)连接与安装技术
6.1.1金属矩形风管薄板钢板法兰连接技术
6.1.2给水管道卡压连接技术
6.2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
6.3电缆安装成套技术
6.3.1电缆敷设与冷缩、热缩电缆头制作技术
6.4建筑智能化系统调试技术
6.4.1通信网络系统
6.4.2计算机网络系统
6.4.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6.4.4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
6.4.5安全防范系统
6.4.6综合布线系统
6.4.7智能化系统集成
6.4.8住宅(小区)智能化
6.4.9电源防雷与接地系统
6.5大型设备整体安装技术(整体提升吊装技术)
6.5.1直立单桅杆整体提升桥式其重机技术
6.5.2直立双桅杆滑移法吊装大型设备技术
6.5.3龙门(A字)桅杆扳立大型设备(构件)技术
6.5.4无锚点推吊大型设备技术
6.5.5气顶升组大型扁平灌顶盖技术
6.5.6液压顶升拱顶灌倒桩法
6.5.7超高空斜承索吊运设备技术
6.5.8集群液压千斤顶整体提升(滑移)大型设备与构件技术
6.6建筑智能化系统检测和评估
6.6.1系统检测
6.6.2系统评估
7 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
7.1节能型围护结构应用技术
7.1.1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技术及施工技术
7.1.2节能型门窗应用技术
7.1.3节能型建筑检测评估技术
7.2新型空调和采暖技术
7.2.1地源热泵供暖空调技术
7.2.2供热采暖系统温控与热计量技术
7.3预拌砂浆技术
8 建筑防水新技术
8.1新型防水卷材应用技术
8.1.1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应用技术
8.1.2自粘型橡胶沥青防水卷材
8.1.3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包括合成橡胶类防水卷材和合成树脂类防水片(卷)材
8.2建筑防水涂料
8.3建筑密封材料
8.4刚性防水砂浆
8.5防渗堵漏技术
9 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
9.1施工过程测量技术
9.1.1施工控制网建立技术
9.1.2施工放样技术
9.1.3地下工程自动导向测量技术
9.2特殊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
9.2.1深基坑工程监测和控制
9.2.2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和控制
9.2.3大跨度结构施工过程中受力与变形监测和控制
10 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
10.1工具类技术
10.2管理信息化技术
10.3信息化标准技术